近期,深圳的李女士效仿明星减脂餐“彩椒碗”,把自种彩椒搭配胡萝卜、鸡胸肉等生食,体重是降下来了,却出现了贫血、乏力等症状。就医后发现,她竟感染了钩虫病,血色素仅68g/L,远低于正常女性应≥120g/L的标准。经驱虫治疗后,李女士才康复。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了生食风险的警钟,也引发了人们对寄生虫感染和饮食安全的讨论。
生食蔬菜的健康风险:钩虫感染有多可怕?
钩虫幼虫常附着在土壤里的蔬菜表面。当人们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幼虫就会穿透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最后在肠道定居,靠吸食血液生存。它们每天能让人体失血0.5 - 1毫升,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慢性贫血。感染钩虫后,早期会感到乏力、面色苍白,严重时会出现心悸、头晕,甚至因缺铁性贫血影响认知功能。像李女士血色素仅68g/L,已接近重度贫血(<70g/L),必须紧急治疗。除了钩虫,生食淡水鱼可能感染肝吸虫,引发胆管癌;吃未煮熟的螺类、贝类等,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导致脑膜炎。
生食风潮误区多,预防指南快收好
现在流行的“轻食主义”减脂餐,很多人过度追求“天然”“无烹饪”,却忽略了食品安全。蔬菜表面可能有寄生虫、细菌或农药,需要烹饪或充分清洗才能消除。清洗蔬菜时,可先用流动水冲洗,能削皮的尽量削皮,也可用淡盐水浸泡,让寄生虫幼虫脱落。自种蔬菜要用软刷去除沟壑里的污物。高温杀菌也很重要,彻底加热能杀灭99%以上的寄生虫,蔬菜至少煮沸5分钟,肉类中心温度要达70℃以上。孕妇和免疫力低下者最好别吃生食,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或重症。
寄生虫感染早识别,应急处理别慌张
如果感染寄生虫,身体会有一些信号。消化道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黑便等症状;全身会感到持续性疲劳,指甲脆裂、出现匙状甲;肝吸虫感染后期可能有黄疸、肝区疼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要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或消化道症状,要马上做粪便寄生虫卵检测、血常规及胃肠镜检查。拖延治疗可能会让器官受损,比如钩虫感染引发缺铁性心肌病。怀疑感染时,要暂停生食,用独立餐具并彻底消毒,避免传染给家人。
饮食潮流与公共卫生:如何找到平衡点?
很多人认为生食能减重,但其实存在风险。科学的减重方法是控制总热量,增加蛋白质摄入,再配合运动。农业方面,要加强自种蔬菜的土壤检测,推广净菜加工技术,如预清洗、紫外线消毒,减少寄生虫传播。卫健部门和媒体应开展“生食风险”科普,为网红减脂餐制定食品安全指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强化寄生虫筛查能力。 李女士的案例告诉我们,健康饮食要建立在科学认知上。大家要理性看待网络流行食谱,优先选择熟食或规范处理的食材,定期体检筛查寄生虫感染。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远离生食风险,拥有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