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输液抽出“虾线”,是血栓风险还是虚惊一场?

作者:蓝季动
2025-09-27 10:15:01阅读时长3分钟1122字
输液抽出“虾线”,是血栓风险还是虚惊一场?
急诊科血栓输液血凝块虾线医疗安全抗凝剂留置针导管管理高凝状态心梗脑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护理规范科学认知

内容摘要

输液时出现的“虾线”状血凝块并非体内血栓,而是体外血液凝固形成的。规范操作和科学认知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确保医疗安全。了解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保障健康。

近期,社交媒体流传患者输液时从注射器抽出“虾线”状血条的照片,引发公众对血栓风险的恐慌。实际上,“虾线”是血液在留置针或输液管路中凝固形成的体外血凝块,并非体内血栓。

输液抽出“虾线”,是血栓还是虚惊一场?

血液在体外凝固形成“虾线”状血凝块,与多种因素有关。从物理性凝固条件来看,留置针或输液管路是密闭容器,在体外环境且缺乏抗凝剂(如肝素)时,血液易因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集形成凝块。实验研究表明,血液在体外环境中,如留置针管,可能迅速凝固,回抽时可形成条状物。若导管留置时间超过72小时,也会增加凝块形成几率。患者高凝状态也有影响,长期卧床、高龄、肿瘤或妊娠等病理因素,会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速凝块形成。此外,操作规范缺失,比如未按标准使用肝素封管液或未定期冲管,使导管内血液停滞,也会促进凝血。 公众易将体外导管凝块和体内血栓混淆,看到“虾线”就过度焦虑,甚至拒绝必要输液治疗。其实回抽是确认针头在血管内的常规操作,回血本正常,但凝块出现就容易引发误解。部分自媒体未区分医学概念,将凝块与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关联,更是加剧了恐慌。

输液安全有讲究,这些要点要记牢!

为避免体外血凝块形成,医疗操作有规范要点。导管留置时间要管理好,外周静脉留置针建议使用不超过96小时,中心静脉导管需根据材质和适应症调整。抗凝封管技术也很关键,要用肝素盐水(1 - 10 U/ml)或无菌生理盐水规范封管,防止血液在导管内淤积。回抽操作时要缓慢匀速,发现凝块要立即更换注射器并通知医护人员。 患者自身也有防护要点。要日常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红肿、渗液,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千万不要自行推注凝块至血管,以防意外栓塞风险。同时要主动向医护人员说明个人病史,如血栓病史、抗凝治疗史等,协助制定个性化导管管理方案。 医疗机构也有责任。要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导管维护技术,确保操作符合规范。通过图文手册、视频演示等方式,向患者解释回抽操作意义及凝块产生原理。针对凝块脱落等突发情况,要建立快速反应流程,比如使用负压装置清除导管内凝块。

血栓与凝块大不同,科学认知保健康!

血栓是在活体血管内形成的固体质块,由血小板、红细胞及纤维蛋白构成,可随血流移动导致栓塞。形成有三要素,即血管内皮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流淤滞(如久坐)、血液高凝状态(如遗传性凝血异常)。它会引发心梗、脑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疾病,治疗需用抗凝(华法林)、溶栓(尿激酶)或机械取栓等方法,用药请遵医嘱。 新技术也有进展,斯坦福大学研发的Milli-spinner系统可模拟血流环境,精准分离血栓与健康血细胞,未来可能降低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对于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活动,术后患者按医嘱使用梯度压力袜。生活中要戒烟、控制体重(BMI < 24)、增加纤维摄入(每日25 - 30g膳食纤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若突发单侧肢体肿胀、胸痛伴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该事件凸显医疗科普与患者教育的重要性,科学认知与规范医疗能共同守护医疗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8岁女孩致母亲汞暴露!家庭快淘汰水银体温计!
半数减肥药使用者一年内放弃用药
厦门幼师因地贫基因被解聘,就业歧视这事儿真的合理吗?
从谭先杰事件看,科学用药构建‘个体 - 家庭 - 社会’防护网!
1岁男童16颗乳牙坏死,夜奶究竟咋“毁”娃牙?
女王抗癌多撑一年,老年癌症患者生存秘诀是啥?
浙江30岁女子头孢过敏,药物过敏为何会“变脸”?
三招教你远离非法医疗“陷阱”!
广州伤医事件敲响警钟,医疗系统问题如何解决?
蔡磊患渐冻症艰难抗争,这病为何这么难治愈?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