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南宁2岁男童小宝在餐桌上用吸管喝刚煮沸的热汤,热汤涌入咽喉,引发黏膜肿胀、呼吸困难。送医后出现血氧骤降等危急症状,经多学科团队抢救,次日下午小宝脱离生命危险。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数据显示,家庭烫伤在儿童意外伤害中占比高,“趁热吃”对儿童危害大,提升家长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儿童咽喉被烫伤,有多危险?
儿童咽喉组织十分脆弱,黏膜薄且血管丰富,会厌软骨也未发育完全。热汤接触后,血管会迅速扩张,组织液渗出,黏膜层快速肿胀,就像小宝的会厌软骨肿胀得如“小乒乓球”。而且,儿童气道横截面积仅为成人的1/4,黏膜水肿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完全堵塞气道,引发窒息或呼吸衰竭,小宝的气道残留空间就只有新生儿水平。同时,高温气体吸入会损伤喉部及气管上皮细胞,诱发感染性喉炎和吸入性肺炎,烫伤创面还为细菌入侵提供通道,增加败血症风险。 小宝的病情从看似“缓解”到“危急”,体现了儿童烫伤的隐匿性。早期咽喉肿胀可能被当成普通疼痛,但组织持续水肿会在24小时内达到峰值,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就会危及生命。
家庭如何预防儿童烫伤?
在物理防护上,热汤盛出后要静置5 - 10分钟,确保温度降至50℃以下,因为成人觉得“温热”的食物,温度可能还有60℃,足以造成Ⅱ度烫伤。餐桌等儿童能触及的区域不要放热饮热食,可用高脚杯或带锁扣的保温容器,电器类热源要设置安全锁。 遇到烫伤时,要立即用凉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0分钟,别涂抹牙膏、酱油等。如果是口腔咽喉烫伤,可让孩子小口喝凉牛奶或含服冰块缓解肿胀。若孩子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或血氧饱和度<95%,要在30分钟内送医,不要自行催吐或喂食。 家长还要定期排查家中烫伤风险点,把热源放在儿童视线和手臂活动范围外。对1岁以上儿童进行“危险物品认知训练”,通过图片游戏让他们警惕热源。
烫伤后如何康复和预防复发?
医疗康复阶段,咽喉创面愈合时,要通过鼻饲管提供凉至室温的米汤、奶制品等低刺激性流质饮食,避免酸性或过冷饮品加重黏膜损伤。还要定期复查喉镜评估水肿消退程度,若吞咽疼痛持续超7天,怀疑食管黏膜受损,需转消化科进行内镜检查及营养干预。 家庭安全方面,厨房可安装电磁炉防倾倒支架,使用抽油烟机时关闭门窗,防止高温蒸汽扩散到儿童活动区。幼儿园和社区卫生中心可开展“儿童烫伤急救工作坊”,让家长掌握气道梗阻海姆立克法与简易呼吸囊使用技巧。 此外,要打破“趁热吃”的传统观念,通过对比实验展示不同温度对皮肤的损伤差异,倡导“让食物等孩子,不让孩子等食物”的家庭用餐原则。 儿童意外伤害隐蔽且致命,做好物理防护、提升应急能力、革新饮食文化,可降低烫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