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胸科医院一起医疗意外事件引发关注。2025年9月5日,62岁冠心病患者高大爷在冠脉造影手术中,约2厘米导丝断裂滞留血管内。院方建议保守治疗,家属多项诉求遭拒,赔偿协商陷入僵局,仅获8000元补偿建议。
金属导丝滞留血管,健康威胁知多少?
血管内金属导丝滞留危害不小。导丝是直径0.3 - 0.4毫米的金属丝,长期存留会划伤血管内膜,引发局部炎症和血栓。尤其是在严重钙化、狭窄的冠状动脉中,血流受阻风险更高。导丝还可能随血流移动到远端小血管,导致脑、肾等器官栓塞。若引发慢性炎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叠加冠心病,心梗、脑梗发生概率大幅提升。 对于像高大爷这样62岁且血管钙化的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修复能力弱,导丝存留是持续的病理刺激源。医学文献显示,老年患者体内异物存留并发症发生率比年轻人高2 - 3倍。此次事件中,导丝断裂在回旋支,靠近心脏侧壁,若血栓脱落,可能直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医患沟通陷僵局,医疗管理漏洞几何?
这起事件暴露出诸多医疗管理漏洞。术前风险告知不足,介入手术器械断裂虽罕见但严重,家属称术前未被告知该风险,知情同意书模糊,导致责任认定困难。导丝断裂后,院方尝试微导管处理未果,未启动多学科联合抢救机制,仅心血管外科评估就决定放弃取出。 赔偿协商也陷入僵局,医院以“司法鉴定”为由拒绝直接赔偿,司法程序耗时长、成本高,对患者家庭造成二次伤害。8000元补偿与家属预期差距大,凸显医疗纠纷快速解决机制缺失。国家卫健委2024年医疗安全报告显示,介入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占心血管手术纠纷的12%,仅3%能院内协商快速解决,其余依赖司法途径。
多维度解决方案,破解导丝断裂困局!
为避免类似事件,可从多方面改进。技术层面,推广记忆合金或可降解材料导丝,降低断裂风险;研发导丝断裂后的可视化定位与机械取出装置。建立导丝断裂应急操作流程,如备用导管快速替换、血管造影实时追踪位置。 管理层面,将器械断裂等罕见并发症纳入手术风险告知清单,图文结合增强患者理解。复杂介入手术出现意外时,联合多学科制定综合处置方案。 法律层面,推动医院设立医疗意外专项赔偿基金,对操作意外快速补偿。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医学、法律专家评估责任,缩短解决周期。 患者与家属也有行动指南。术前要求医生详细说明器械风险及应对方案,签署具体风险条款的知情同意书。术后若器械存留,定期血管造影跟踪,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就医。 高大爷事件提醒大家关注介入手术风险,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