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省的沈某在短视频平台编造并传播“转基因食品致不孕不育”等谣言,如“转基因种子祸害子孙后代”“鸡鸭不吃转基因玉米”等,利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获取流量。经农业农村部门、公安机关及网信部门联合调查,确认内容无事实依据,沈某被约谈教育后,主动删除谣言并注销账号。这是2025年全国整治转基因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的典型案例,凸显了网络谣言对公众健康认知的误导。
转基因食品致不孕不育?真相大揭秘!
这个谣言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对广西医科大学报告的误读。2009年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发布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精子异常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却被断章取义为转基因因素。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等机构多次声明,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无生殖毒性。国际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联合声明,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等安全。中国农科院2018年研究显示,连续三代大鼠喂食转基因玉米后,生殖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而且基因编辑技术仅改变目标性状,不会通过食物传递到人类基因组。
转基因谣言为何能疯狂传播?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原理、安全评价流程缺乏系统认知,容易被“毒副作用”等模糊表述蛊惑。短视频平台算法偏好争议性内容,像沈某用“动物拒食”等视觉化谣言增强传播力,而科学辟谣信息传播力不足。如今不孕不育率上升,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过度担忧,谣言利用这一焦虑情绪扩散。部分平台对涉科学谣言的审核机制不完善,导致虚假信息初期快速扩散。
这样重建转基因食品正确认知!
科普教育体系化
校园教育可在中小学科学课程中增加转基因技术专题,结合转基因作物培育实验直观展示安全性。社区宣讲可联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转基因知识下乡”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增强可信度。媒体协作可与主流平台合作制作科普短视频,用动画演示转基因成分消化吸收过程,破除“基因污染”误解。
网络治理强化
短视频平台应建立转基因话题关键词库,对未经证实的言论标注风险提示。同时简化公众举报虚假信息流程,对及时举报者给予信用积分奖励,形成共治生态。
科学沟通机制
农业领域院士、权威机构定期通过直播、访谈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如对比全球主要国家转基因食品监管标准。建立“谣言24小时响应”机制,联合网信办、科协发布权威辟谣报告,同步推送至谣言传播源头用户。 此次事件暴露科普短板与网络生态复杂性,建议公众查证权威信息,各方联动构建对生物科技的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