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duodenum、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
缩写获得性十二指肠改变、十二指肠结构改变
别名后天十二指肠解剖学变化、继发性十二指肠结构异常、非先天十二指肠形态改变
未特指的获得性十二指肠解剖结构改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影像学/内镜可视化证据:
腹部CT/MRI明确显示十二指肠解剖结构异常(如管腔狭窄、瘘管形成、憩室或梗阻性病变)
胃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到结构改变(黏膜变形、溃疡性狭窄或异常通道)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获得性改变证据:
有明确诱因史(腹部手术、严重外伤、慢性炎症疾病或肿瘤病史)
排除先天性十二指肠畸形(需结合病史及影像学特征)
临床表现符合:
持续上腹痛(剑突下偏右侧)伴餐后加重
至少一项功能异常表现:恶心呕吐、早饱感、体重下降>5%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症状组合:
典型三联征:腹痛(70%-80%)+ 餐后腹胀(60%-70%)+ 肠鸣音异常(10%-20%)
体征阈值:
剑突下压痛持续≥2周
可触及包块或听诊肠鸣音频率>35次/分钟(正常5-30次/分钟)
病程特征:
症状持续>3个月且进行性加重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腹部CT)
B --> B2(MRI小肠造影)
B --> B3(钡餐造影)
C --> C1(胃十二指肠镜)
C --> C2(胶囊内镜)
D --> D1(氢呼气试验)
D --> D2(十二指肠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