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消化系统疾病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11
编码13
子码范围DA00 - DE2Z

核心定义

消化系统疾病(Diseas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是ICD-11中第13章的核心分类,涵盖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肝、胆、胰、腹膜等)的器质性、功能性和代谢性病变。其定义范围包括:

  1. 解剖与功能覆盖
    • 消化道结构: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管的黏膜、肌肉层及神经调控系统。
    • 附属器官:肝脏(代谢与解毒)、胆囊(胆汁储存)、胰腺(消化酶分泌与血糖调节)、腹膜(腹腔保护与免疫屏障)。
    • 核心功能:食物消化、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肠道菌群稳态维持。
  2. 疾病类型
    • 器质性病变:溃疡(如胃溃疡)、肿瘤(结肠癌)、炎症(克罗恩病)、结构异常(肠梗阻、疝)。
    • 功能性障碍: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轻瘫。
    • 代谢与感染: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
    • 血管与免疫介导:缺血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乳糜泻。
  3. 排除范围
    • 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肠闭锁归入第20章“发育异常”。
    • 症状与体征:单纯腹痛/腹泻需编码至具体病因(如肠易激或炎症性肠病)。
    • 妊娠相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归入第18章“妊娠、分娩或产褥期”。
    • 肿瘤与感染:肝细胞癌归入第02章“肿瘤”,细菌性胃肠炎归入第01章“感染性疾病”。

核心特征

以下从病因机制、分类逻辑、临床表现及跨系统关联性展开说明:

1. 病因与病理机制的复杂性
  • 感染性与微生物相关
    • 病原体侵袭:幽门螺杆菌引发胃溃疡;诺如病毒导致急性胃肠炎;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硬化。
    • 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感染)、肠易激综合征(菌群多样性降低)。
  • 结构性损伤
    • 机械性梗阻:肠套叠、肿瘤压迫、粘连性肠梗阻。
    • 炎症与纤维化:克罗恩病(全层炎症→狭窄)、肝硬化(肝细胞坏死→纤维化)。
  • 代谢与内分泌紊乱
    • 糖尿病胃肠病:高血糖导致自主神经病变(胃轻瘫)。
    • 胆汁酸代谢异常: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自身抗体攻击胆管。
  • 神经-免疫调控失衡
    • 脑-肠轴紊乱:压力激活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功能性腹泻)。
    • 肠道免疫过度反应:乳糜泻(麸质敏感引发T细胞介导的肠绒毛萎缩)。
2. 分类逻辑与疾病分型

ICD-11第13章按解剖部位、病因及临床表现分类,体现异质性:

  • 按解剖结构
    • 上消化道:胃溃疡(K25)、食管静脉曲张(K22)、反流性食管炎(K21)。
    • 下消化道:溃疡性结肠炎(K50)、克罗恩病(K50)、痔疮(I84)。
    • 附属器官:肝硬化(Z81.0)、急性胰腺炎(K85)、胆结石(K80)。
  • 按病理机制
    • 炎症性:炎性肠病(IBD,K50)、胰腺炎(K85)。
    • 缺血性:肠系膜动脉栓塞(K55.1)、缺血性肝坏死。
    • 代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K76)、酒精性肝病(K70)。
  • 按临床综合征
    • 功能性疾患:肠易激综合征(K58)、功能性腹胀(K59)。
    • 肿瘤相关:胃癌(C16)、肝细胞癌(C22)需双编码(肿瘤章节+消化系统并发症)。
3. 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与定位特征
  • 症状特征
    • 消化道症状
    • 动力障碍:早饱(胃轻瘫)、肠梗阻(腹胀、呕吐)。
    • 炎症与溃疡:黑便(上消化道出血)、黏液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
    • 代谢异常:黄疸(肝细胞损伤)、脂肪泻(胰腺外分泌不足)。
    • 全身表现
    • 营养缺乏:乳糜泻导致维生素D/铁缺乏;肝硬化引发凝血障碍。
    • 系统性炎症:克罗恩病伴关节炎、虹膜炎(肠外表现)。
  • 体征与辅助检查
    • 影像学:CT显示肠壁增厚(克罗恩病)、钡餐示食管静脉曲张。
    • 内镜与病理:胃镜活检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肠镜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的连续性病变。
    • 实验室标志物:血清CA19-9升高(胰腺癌)、抗-tTG抗体阳性(乳糜泻)。
4. 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
  • 免疫系统关联(第04章):
    • 自身免疫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肝病。
    • 免疫缺陷:HIV感染者易发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肠炎)。
  • 代谢与内分泌关联(第05章):
    • 糖尿病并发症:胃轻瘫(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肠麻痹。
    • 甲状腺疾病:甲亢引发腹泻;甲减导致便秘(肠道动力减缓)。
  • 循环系统关联(第11章):
    •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屏障破坏(如肠梗阻)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5. 诊断与编码的特殊性
  • 核心诊断标准
    • 炎症性肠病(IBD,K50):区分克罗恩病(跳跃式病变)与溃疡性结肠炎(连续性直肠受累)。
    • 肝硬化(Z81.0):需编码代偿期/失代偿期(如腹水、肝性脑病)。
    • 功能性胃肠病(FGIDs,K58-K59):罗马Ⅳ标准(如IBS需腹痛与排便相关)。
  • 编码规则
    • 病因优先:如肝癌合并肝硬化,主编码为肝癌(C22),肝硬化为附加编码。
    • 亚型区分:胰腺炎分急性(K85.0-K85.9)与慢性(K86),酒精性/胆源性需注明。
    • 排除其他章节:肝性脑病归入神经系统疾病(G04.0),消化道出血编码至具体病因(如胃溃疡出血)。
  • 临床决策
    • 主要诊断选择:以入院时最需处理的疾病为主(如肠梗阻合并肠癌,肠梗阻为主)。
    • 重症编码:急性胰腺炎伴器官衰竭(K85.3)需单独标注。
分部口腔颌面复合体疾病或疾患DA00-DA0Z
分部食管疾病DA20-DA2Z
分部胃或十二指肠疾病DA40-DA7Z
分部小肠疾病DA90-DA9Z
分部阑尾疾病DB10-DB1Z
分部大肠疾病DB30-DB3Z
分部肛管疾病DB50-DB7Z
分部肝脏疾病DB90-DB9Z
分部胆囊或胆道疾病DC10-DC1Z
分部胰腺疾病DC30-DC3Z
分部腹膜疾病DC50-DC5Z
分部肠憩室疾病DC70-DD1Z
分部肠缺血性血管疾患DD30-DD3Z
分部DD50-DD5Z
分部炎性肠病DD70-DD7Z
分部功能性胃肠道疾患DD90-DD9Z
分部操作后消化系统疾患DE10-DE13
分部胎儿或新生儿消化系统疾患KB80-KB8Z
分部消化道结构发育异常LB10-LB1Z
分部消化系统或腹部的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MD80-ME4Y
条目消化系统疾病并发于妊娠、分娩或产褥期JB64.6
条目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疾病DE2Y
条目未特指的消化系统疾病DE2Z
章节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01
章节肿瘤02
章节血液或造血器官疾病03
章节免疫系统疾病04
章节内分泌、营养或代谢疾病05
章节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06
章节睡眠-觉醒障碍07
章节神经系统疾病08
章节视觉系统疾病09
章节耳或乳突疾病10
章节循环系统疾病11
章节呼吸系统疾病12
章节消化系统疾病13
章节皮肤疾病14
章节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15
章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6
章节性健康相关情况17
章节妊娠、分娩或产褥期18
章节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9
章节发育异常20
章节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21
章节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2
章节疾病或死亡的外因23
章节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25
章节补充章传统医学病证26
章节功能评定补充部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