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带绦虫病,未特指的Unspecified Taenias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4:24:47
编码1F76.Z

关键词

索引词Taeniasis、带绦虫病,未特指的、带绦虫病
缩写DTB、Taeniasis-NOS
别名肠绦虫病、未特指的带绦虫感染、不明确类型的带绦虫病

带绦虫病,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标本中检出带绦虫虫卵或孕节(节片),需显微镜确认形态特征。
      • 通过孕节压片法或头节染色鉴定,明确虫种(牛带绦虫:孕节子宫分支15-30支;猪带绦虫:7-13支)。
    • 分子检测阳性
      • PCR检测粪便或节片样本,特异性扩增带绦虫线粒体基因(如cox1ITS)。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脐周或上腹部间歇性隐痛(持续>2周)。
      • 粪便中排出白色扁平节片或肛周发现活动性节片。
      • 伴消化道症状(腹泻/便秘交替、恶心)及非特异性体重下降。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3个月内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猪肉史。
      • 居住或旅行于绦虫病流行区(如牧区或生食文化区)。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腹痛+排节片史)。
      • 流行病学史明确(生肉暴露+流行区接触)。
      • 嗜酸性粒细胞>0.5×10⁹/L且排除其他寄生虫病。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带绦虫感染] --> B{病原学检查} B --> B1[粪便直接涂片] B --> B2[饱和盐水漂浮法] B --> B3[肛周拭子镜检] B --> B4[孕节压片鉴定] A --> C{分子检测} C --> C1[PCR扩增虫种基因] A --> D[血液检查] D --> D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 D --> D2[维生素B12检测] A --> E[影像学检查] E --> E1[腹部超声] E --> E2[CT/MRI-并发症评估]

判断逻辑

  1. 病原学检查

    • 粪便涂片/漂浮法:初筛虫卵,敏感性约40-60%,需连续3天送检。
    • 肛周拭子:对牛带绦虫更敏感(因孕节主动移行)。
    • 孕节压片:子宫分支计数是虫种鉴别的金标准。
    • PCR:适用于虫卵阴性但高度疑似病例,特异性>95%。
  2.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寄生虫感染活动期,但需排除其他蠕虫病。
    • 维生素B12检测:仅需用于牛带绦虫感染者(>3个月病程)。
  3.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排除肠梗阻或成虫团块影(罕见)。
    • CT/MRI:仅当怀疑猪带绦虫合并囊尾蚴病时启用(评估脑/肌肉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粪便虫卵阳性:确诊带绦虫感染,但无法区分虫种。
    • 孕节子宫分支数
      • 15-30支 → 牛带绦虫
      • 7-13支 → 猪带绦虫
    • PCR阳性:明确虫种,指导治疗(猪带绦虫需排查囊虫病)。
  2.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0.5×10⁹/L):
      • 提示活动性寄生虫感染,治疗后可降至正常。
      • 持续升高需排查重复感染或其他蠕虫。
    • 维生素B12<200 pg/mL
      • 仅见于牛带绦虫长期感染(>6个月),需补充B12并驱虫。
  3. 便常规

    •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虫体吸附致肠黏膜微损伤。

四、总结

参考文献

  1. WHO《土壤传播蠕虫病防治指南》(2023)
  2. CDC《绦虫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实用寄生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4. 中国疾控中心《带绦虫病防控技术方案》
条目猪带绦虫病1F76.0
条目牛带绦虫病1F76.1
条目其他特指的带绦虫病1F76.Y
条目带绦虫病,未特指的1F7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