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部,许多中老年人常将“走几步就喘、嘴唇发紫”视为“年纪大了”或“哮喘发作”的正常表现。69岁的林女士(化名)正是如此——两年来,她多次求医,被诊断为“慢阻肺”“哮喘”,药不断加量,喘息却越发严重,后来连平躺都困难,每晚只能半坐着睡。
今年春天,她抱着一线希望,乘坐六个小时飞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经过系统检查,介入医学中心主任、肺血管介入病区主任洪城教授帮她找到了真正病因——纤维纵隔炎。
这是一种罕见却凶险的疾病:纵隔中的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如同“铁丝网”般紧紧包裹和压迫肺动脉或支气管,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全国每年新发病例不足千例,且高发于新疆、甘肃等西部省份。由于症状与普通慢阻肺高度相似,在基层极易误诊漏诊。
关键突破:把“模糊影像”变成“高清特写”
传统肺动脉造影只能看到血管的大致轮廓,难以分辨是“外压”“血栓”还是“炎症”。如何精准锁定病变位置?我院肺血管介入团队创新性地将眼科技术应用到肺血管——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头直径不到1毫米,却能像“血管放大镜”一样,将内壁结构放大1000倍,分辨率高达10微米。
借助这项技术,原本交错复杂的肺血管在医生眼中就像是“地质剖面”,一眼就能看出哪段血管是被纤维条索“勒”出的凹痕(外压性狭窄),哪段是血栓或内膜增生(血管自身病变)。
精准治疗:支架“搭桥”/球囊“撑伞”
根据OCT的精准定位,治疗方案立刻清晰:
❗ 主干血管受压→金属支架“搭桥”,一次性撑开狭窄段。
❗ 末梢血管狭窄→球囊分阶段扩张,像“撑伞”一样逐步打开血管。
❗ 混合病变→先支架后球囊,双管齐下。
林女士迎来转机——在其右下叶两条段动脉进行球囊扩张后,血氧饱和度从85%上升至94%,当晚即可平卧安睡。三个月后,她已能一口气步行上五楼。
技术下沉:让边疆患者就近获得救治
洪城主任介绍,纤维纵隔炎在西部高发,但当地诊疗能力有限。为此,我院作为华南唯一“肺血管介入单修基地”,推出“阶梯式”帮扶计划:
✅线上“肺血管夜校”:每周联合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20余家医院,开展真实病例教学,重点解读影像与手术方案;
✅线下“手把手”实训:通过沉浸式带教,从穿刺路径选择到球囊、支架的精准释放,全程规范化培训,助力基层医生掌握核心技术。
未来:AI+国际协作,助力“自由呼吸”
从OCT的微米级成像,到支架植入和球囊成形术(BPA)的毫米级精细操作,再到跨越地域的远程教学,一条融合“技术革新-人才培养-资源下沉”的完整医疗提升体系正在形成。对患者而言,这是从“举步维艰”到“行动自如”的生命转变;对医生而言,是从“影像模糊”到“明察秋毫”精准诊疗的技术跨越。
“我们正在推进诊疗模式的系统革新,”洪城主任表示,“通过OCT识别微米病变,再借助三维导航实现毫米级精准植入。目前该技术体系已通过‘阶梯培训’模式,成功培养一批能独立操作的专科医生,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享受到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