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高海拔旅行这样做,远离珠峰东坡式失温风险!

作者:蓝季动
2025-10-08 10:10:01阅读时长2分钟971字
高海拔旅行这样做,远离珠峰东坡式失温风险!
急诊科失温症高海拔旅行珠峰东坡低温防护急救方法健康防护应急能力体温下降保暖措施高原反应低血糖冻伤骨折雪盲症救援障碍

内容摘要

高海拔旅行需警惕失温风险,珠峰东坡事件警示健康防护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性。低温、强风、缺氧环境加速热量流失,了解失温症状和急救方法是关键。

近期,西藏珠峰东坡营地遭遇近年国庆期间最强暴雪,近千名徒步游客被困。暴雪致能见度不足1米、积雪超1米,部分帐篷被压塌,不少游客出现失温症状。西藏蓝天救援队紧急救援,截至10月6日,350人安全转移,其余200余人也取得联系并逐步获救。此次事件暴露出游客在高海拔极端天气下健康防护和应急能力的不足。

你知道失温症有多可怕吗?

失温是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引发的生理紊乱。珠峰东坡海拔近5000米,低温、强风、缺氧环境加速热量流失。失温分三级,轻度(32 - 35℃)时会颤抖、协调性下降;中度(28 - 32℃)颤抖停止、语言障碍;重度(<28℃)心脏衰竭、昏迷,死亡风险极高。在高海拔地区,缺氧让代谢率下降,产热能力减弱,低温与体力透支加剧热量流失,失温进展速度显著加快。当环境温度低于 -10℃、风速>5m/s、湿度>70%时,暴露1小时内就可能失温。此次暴雪导致地面辐射散热明显增加,帐篷破损者热量流失速率大幅提升。

极端环境下,健康与救援难在哪?

被困游客面临诸多健康威胁。低温暴露使人体热传导系数失衡,每小时体热流失可达数百卡路里;高海拔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0%以下,能量消耗增加引发低血糖;挣扎移动还可能导致冻伤、骨折或雪盲症。救援也存在诸多障碍,积雪超1米,救援车辆无法通行,直升机受能见度限制;基站损毁,部分游客手机低温下电量骤降,信息传递靠人力接力;高海拔地区缺乏现场除颤仪、高压氧舱等设备,需优先转移至平原医院。

失温症急救与自救秘籍大公开!

发现失温患者后,要在黄金4小时内采取行动。先将患者移至避风处,脱去湿衣物用防水布包裹;用温水袋置于腋窝、腹股沟和颈部复温,禁用直接火烤或搓雪;用睡袋或多人拥抱保暖,每小时升温不超过0.5℃;给予高热量食物和含盐饮品,但昏迷者禁止喂食。预防性装备要备好速干内衣、抓绒衣或羽绒服、防水冲锋衣裤,应急包里要有暖宝宝、能量胶、信号镜、折叠铲。若能移动,沿原路返回或向救援信号源集中;若完全被困,用帐篷残骸构建雪墙,保持静止减少能量消耗,每30分钟轮流监测体温。

高海拔旅行,这样做才能远离风险!

行前要做好风险评估,关注山地暴雪预警,风速>6级时别进山;携带卫星电话、GPS定位器,备用电源容量充足;有高原反应史者提前咨询医生,带便携式血氧仪,血氧<85%立即下撤。行程规划上,避开雪季;选背风面搭帐篷,顶部留通风口;与当地牧民明确极端天气运输责任。政府和行业要协同管理,根据气象数据分流超载游客;在关键节点设医疗站;旅行社定期组织高海拔应急演练。 珠峰东坡事件警示我们,高海拔旅行要提升个体防护能力,政府和行业也要完善应急体系,为生命护航。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支付宝活动如何赋能健康科普、提升健康素养?
三招教你全流程保护中医就医权益!
10只大闸蟹吃进肚脱水入院,大闸蟹到底该咋吃!
废弃矿硐为何成夺命陷阱?这些风险要警惕!
安全气囊伤人、孩子心理创伤,交通事故难题咋解决?
容县柚子月饼健康吗?选购食用要点大揭秘!
别再信“大头聪明”啦,快重视孩子的头围监测!
64岁阿姨支架术后心绞痛咋缓解?中医有妙招!
广州全运会献血活动,如何持续提升献血率?
60岁劳伦斯退休后酗酒住院,退休过渡期为何这么难?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