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某医院因血库紧张,在为患者安排手术时建议家属献血以优先用血,引发争议。涉事医院解释为"提倡"互助献血,卫健局澄清并非强制,经协调后患者已顺利手术。类似情况在重庆等地也有发生——某医院因"现有库存量只能保证抢救用血",明确告知非紧急手术需互助献血否则延期。更极端的案例中,17岁少女因需紧急输血遭遇"先献血再输血"要求,虽最终输上血,仍不幸离世。这些事件暴露出基层医疗用血制度的系统性矛盾。
临床用血供需矛盾有多严峻?
我国血液供需失衡问题突出。老龄化加剧使慢性病患者增多,外科手术量上升,单次手术用血量持续增加。2024年广安地区手术用血量同比上升18%,但献血量仅增长5%。基层医院血库管理面临困境:血液调配依赖地方血站,跨区域调拨效率低,季节性献血淡季频现"血荒"。武胜县医院血库仅能维持3天常规用血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天安全库存标准。互助献血虽被《献血法》提倡,但过度依赖会导致"献血换用血"异化为变相强制,2024年全国互助献血量占临床用血总量12%,部分地方面临伦理争议。事件中家属因无法承担自费用血成本(O型血达120元/200ml)被迫献血,凸显资源分配与经济压力矛盾。
法律执行咋就变味了?
《献血法》第十五条的自愿原则在基层执行中出现偏差。部分医院将"提倡"异化为"隐形门槛",通过拖延手术、暗示用血费用高昂施压家属。如重庆医院明确将互助献血与手术安排直接挂钩,17岁少女案例显示危急时刻仍存在程序障碍。这易引发"经济能力决定用血优先权"的公平性危机——事件中2岁患儿家庭因经济拮据拒绝献血险些延误手术。63%受访者认为互助献血存在"利益交换"性质,削弱了无偿献血公益性。
医患沟通咋就这么难?
信息传递失真加剧矛盾。医院常未清晰解释"提倡献血"的法律依据及替代方案(自费用血流程、血站调配进度),导致家属误判为强制要求。卫健局指出涉事医院未提供书面用血选择说明,口头沟通引发歧义。用血费用计算复杂,家属对减免政策缺乏认知,部分医院未公示血费"一次都不跑"便民措施。血库紧张时,医院应急沟通薄弱,如家属提出"延期手术等待血源"未获答复。后续卫健局介入后,通过书面告知自费金额、展示库存数据才化解争议。
解决办法有哪些?
需采取综合措施:一是建设区域血液调配网络,推动省级血液中心与地市医院建立"应急共享库",实现跨区域秒级调拨。建立季节性血荒预警机制,针对稀有血型设"应急献血者储备库"。二是加强法律监督与沟通标准化,卫健部门严查"变相强制献血",制定《用血告知书》模板强制说明各选项流程费用,提供24小时咨询专线。三是降低经济负担,将"家庭互助献血"扩展至"社区志愿者献血",推广商业保险覆盖用血成本。四是加强公众教育,普及"献血无损健康"知识,建立"固定献血者俱乐部"提供优先用血等权益。涉事医院可设"用血协调专员"制定个性化方案。
武胜县事件折射出医疗资源与制度执行深层问题,需多方协同平衡血液供需与患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