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长征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位罕见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患者李某颈部遭机械臂重击,颈椎瞬间遭受毁灭性损伤,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恢复微弱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其颈椎大跨度脱位,程度接近“身首离断”,脊髓严重挫伤、神经血管撕裂,双侧椎动脉闭塞,血压骤降至约50mmHg,只能靠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颈椎损伤:致命危机与急救要点
颈椎由7节椎骨构成,支撑头部并保护脊髓,但其稳定性易受外力冲击破坏。严重的颈椎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可能导致高位截瘫,使患者四肢运动和感觉丧失;还会引发呼吸循环衰竭,因为脊髓损伤会影响自主呼吸;甚至造成神经血管撕裂,导致大出血或脑缺血。在本案例中,李某的颈椎脱位程度极其严重,椎动脉闭塞让血压骤降,情况十分危急。 遇到颈椎损伤,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应立即停止外力作用,严禁随意搬动患者颈部,要呼叫专业急救人员,使用颈托等工具进行颈椎固定。院前急救时,急救团队需同步处理气道、呼吸及循环问题,比如进行气管插管维持通气,快速补液升压,避免二次损伤。到了院内急诊,要优先完成CT/MRI影像评估,明确脱位程度与神经血管损伤范围,为手术提供精准依据。
多学科协作:攻克危急病例的法宝
这例手术风险极高,血肿压迫脊髓、椎动脉损伤、骨结构畸形让复位困难重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低血压、心功能脆弱,大大增加了麻醉风险;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脊髓水肿加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为应对这些难题,医院构建了多学科团队。骨科主导手术方案,麻醉科制定个性化麻醉策略,如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出血,ICU负责术后循环支持及感染防控。术前,团队模拟手术路径,预判血管损伤风险,准备自体血回输及ECMO支持设备。术中,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清除血肿,麻醉团队实时监测脑灌注压,骨科团队分步骤复位并采用“卫星钢板”增强固定强度。
手术技术创新:复杂病例的新希望
此次手术采用了两项关键技术创新。“卫星钢板”固定法在常规颈椎钢板基础上,于关键受力点增加辅助钢板,形成多维度支撑结构,较传统方法抗拉力提升约40%。显微外科技术则通过0.5mm显微器械分离粘连组织,减少对神经根的二次损伤。 这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传统技术在大跨度脱位病例中内固定失败率高达30%,而新技术将此风险降至10%以下。同时,早期稳定性保障使患者可在术后2周启动康复训练,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不过,该技术需依赖高精度影像导航系统及术者解剖经验,尚未普及至基层医院。
预防与安全:守护颈椎健康
颈椎损伤可能发生在多种场景中。工业事故里,机械臂操作不当、缺乏防护装置或人员培训不足都可能导致危险;日常意外中,高处坠落颈部着地、交通事故中颈部受压也会引发损伤;运动损伤方面,极限运动如冲浪、攀岩中颈部受力失衡同样存在风险。 为预防颈椎损伤,企业要定期维护机械臂等设备,设置物理隔离屏障,强制操作人员佩戴颈部护具。公众要普及“颈椎保护四原则”,即避免突然扭转颈部、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运动前充分热身、及时处理颈椎小创伤。此外,要推广“颈椎损伤黄金2小时”概念,鼓励社区配置急救颈托,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普及。 这一成功救治案例展现了中国医疗团队的强大救治能力,也警示我们要重视颈椎保护。政府应加强高危行业安全监管,医疗机构需优化多学科协作流程,个人要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将颈椎保护融入生活细节,合力降低创伤性损伤的发生率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