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传统30%失败率,新技术降至10%!颈椎损伤救治大突破

作者:张熙
2025-07-27 10:05:01阅读时长3分钟1278字
传统30%失败率,新技术降至10%!颈椎损伤救治大突破
骨科颈椎损伤颈椎骨折多学科协作显微外科技术卫星钢板颈椎保护急救颈托机械臂事故高位截瘫颈椎稳定性颈椎脱位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康复颈椎健康急救技能

内容摘要

上海长征医院成功救治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新技术将内固定失败率降至10%以下,多学科协作提升手术成功率,预防颈椎损伤需重视日常防护和急救知识。

近期,上海长征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位罕见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患者李某颈部遭机械臂重击,颈椎瞬间遭受毁灭性损伤,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恢复微弱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其颈椎大跨度脱位,程度接近“身首离断”,脊髓严重挫伤、神经血管撕裂,双侧椎动脉闭塞,血压骤降至约50mmHg,只能靠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颈椎损伤:致命危机与急救要点

颈椎由7节椎骨构成,支撑头部并保护脊髓,但其稳定性易受外力冲击破坏。严重的颈椎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可能导致高位截瘫,使患者四肢运动和感觉丧失;还会引发呼吸循环衰竭,因为脊髓损伤会影响自主呼吸;甚至造成神经血管撕裂,导致大出血或脑缺血。在本案例中,李某的颈椎脱位程度极其严重,椎动脉闭塞让血压骤降,情况十分危急。 遇到颈椎损伤,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应立即停止外力作用,严禁随意搬动患者颈部,要呼叫专业急救人员,使用颈托等工具进行颈椎固定。院前急救时,急救团队需同步处理气道、呼吸及循环问题,比如进行气管插管维持通气,快速补液升压,避免二次损伤。到了院内急诊,要优先完成CT/MRI影像评估,明确脱位程度与神经血管损伤范围,为手术提供精准依据。

多学科协作:攻克危急病例的法宝

这例手术风险极高,血肿压迫脊髓、椎动脉损伤、骨结构畸形让复位困难重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低血压、心功能脆弱,大大增加了麻醉风险;术后还可能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脊髓水肿加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为应对这些难题,医院构建了多学科团队。骨科主导手术方案,麻醉科制定个性化麻醉策略,如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出血,ICU负责术后循环支持及感染防控。术前,团队模拟手术路径,预判血管损伤风险,准备自体血回输及ECMO支持设备。术中,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清除血肿,麻醉团队实时监测脑灌注压,骨科团队分步骤复位并采用“卫星钢板”增强固定强度。

手术技术创新:复杂病例的新希望

此次手术采用了两项关键技术创新。“卫星钢板”固定法在常规颈椎钢板基础上,于关键受力点增加辅助钢板,形成多维度支撑结构,较传统方法抗拉力提升约40%。显微外科技术则通过0.5mm显微器械分离粘连组织,减少对神经根的二次损伤。 这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传统技术在大跨度脱位病例中内固定失败率高达30%,而新技术将此风险降至10%以下。同时,早期稳定性保障使患者可在术后2周启动康复训练,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不过,该技术需依赖高精度影像导航系统及术者解剖经验,尚未普及至基层医院。

预防与安全:守护颈椎健康

颈椎损伤可能发生在多种场景中。工业事故里,机械臂操作不当、缺乏防护装置或人员培训不足都可能导致危险;日常意外中,高处坠落颈部着地、交通事故中颈部受压也会引发损伤;运动损伤方面,极限运动如冲浪、攀岩中颈部受力失衡同样存在风险。 为预防颈椎损伤,企业要定期维护机械臂等设备,设置物理隔离屏障,强制操作人员佩戴颈部护具。公众要普及“颈椎保护四原则”,即避免突然扭转颈部、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运动前充分热身、及时处理颈椎小创伤。此外,要推广“颈椎损伤黄金2小时”概念,鼓励社区配置急救颈托,开展“第一目击者”急救技能普及。 这一成功救治案例展现了中国医疗团队的强大救治能力,也警示我们要重视颈椎保护。政府应加强高危行业安全监管,医疗机构需优化多学科协作流程,个人要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将颈椎保护融入生活细节,合力降低创伤性损伤的发生率与致残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休门氏病如何防治?一文为你揭秘!
想远离胃癌?减少街边小吃、记录盐摄入量!
想远离运动性肝损伤?这四点建议一定要看!
暴雨季蹚水感染风险提升8倍!丹毒防护攻略请收好
快用‘三步自查法’,保障电蚊香液使用安全!
低价医美致十级伤残,非法医美究竟有多可怕?
家庭衣物混洗真的安全吗?快给孩子构建防护体系!
建议家长:孩子肛门异常别自行处理,快学正确应对法!
持续呕吐超48小时?建议马上进行神经科排查!
1岁患儿未熟蛋羹致病!超百万感染案例敲响警钟!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