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家医院里上演了温馨又有趣的一幕。一位小男孩生病需打针治疗,而他的父亲恰好是这家医院的医生。男孩开心地去找爸爸,见到穿白大褂的爸爸时,兴奋地扑进怀中,可很快意识到爸爸要给自己打针,瞬间惊慌失措,转身就想逃跑。这一幕被记录并上传网络,网友觉得有趣又温馨,也引发了大家对儿童就医心理的关注。
萌娃医院找爸记,反应超逗趣
小男孩去医院找爸爸,一路上满心期待,蹦蹦跳跳还哼着小曲,脑海中全是见到爸爸后的快乐场景。当他终于在医院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爸爸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欢快的小鹿般兴奋地扑进爸爸怀里,脸上满是幸福。
然而,没过一会儿,小男孩似乎察觉到了不对劲,小脑袋一转,突然意识到爸爸接下来要给自己打针。原本灿烂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身体也紧张地颤抖起来。他像受了惊的小兔子,立马转身,迈着小短腿飞快逃离这个“危险”之地。
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们纷纷评论。有人说:“这小家伙的反应太真实了,简直笑翻我了。”还有人感慨:“孩子对打针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孩子为啥害怕看病?原因大揭秘
儿童面对医疗环境时容易产生恐惧,原因是多方面的。
- 医院环境陌生:刺鼻的消毒水味、冰冷的仪器设备,还有来来往往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
- 对疼痛有预期:打针、抽血等治疗手段会带来疼痛,这种对疼痛的害怕让他们对就医充满恐惧。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约70%的儿童在就医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比如小朋友明明,每次去医院听到医生叫他名字,就大哭大闹,怎么都不肯进诊室,最后还是被父母强行抱进去的。这种恐惧不仅会让孩子就医时不配合,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他们以后更抗拒去医院。
家长这样做,轻松应对孩子就医恐惧
家长带孩子看病前,可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提前沟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去医院,去医院会做什么,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看病是为了让身体变好。
- 安抚孩子:带上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在等待看病时让玩具陪伴孩子,转移注意力;还可以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交流,让他们放松。
有位妈妈带孩子看病时,提前给孩子讲了小熊勇敢看病的故事。到了医院,孩子虽有点紧张,但想起故事里小熊的勇敢,就乖乖配合医生检查,治疗过程很顺利。
医护人员来助力,减轻孩子就医恐惧
医护人员在减轻患儿恐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专业培训:医院会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比如,医护人员会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用亲切的称呼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 改善环境:医院可采取一些措施改善就诊环境,设立儿童友好型病房,布置卡通图案、彩色气球,让孩子感觉更温馨;还可在候诊区摆放儿童书籍和玩具,让孩子等待时玩耍,缓解紧张情绪。
有一家医院实施这些措施后,很多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来医院,治疗的配合度也大大提高了。
这个温馨的视频提醒着家长和医护人员关注儿童就医问题。通过合理准备和有效沟通,能帮助孩子更好面对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希望大家共同为孩子创造友好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