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兰州兰石医院新员工将9月及10月初期门诊人数7577人、手术426台等工作数据制作成“喜报”发朋友圈,引发公众对医疗行业人文关怀缺失的质疑。院方负责人承认“用词不当”,指出思想教育有疏漏,类似事件此前在浙江、深圳也曾发生。
医疗系统过劳,医护健康谁来守护?
- 数据背后的健康代价:门诊量、手术台次等指标与医护工作强度直接挂钩。江西某医院科主任连续工作26小时后脑出血,上海李轶医生因过劳突发腔隙性脑梗,高强度工作让医护人员面临突发疾病风险。
- 慢性健康损伤: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心理压力大,使医护群体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20%-30%,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 系统性过劳诱因:公立医院绩效改革过度强调“工作量”,民营医院为压缩成本减少医护人力,形成“多劳多得但超负荷”的恶性循环。 要解决这些问题,医院需建立工作强度分级制度,如手术台次与休息间隔挂钩,强制执行连续工作不超过8小时的排班上限;推广“健康管理积分”,将医护人员体检和心理健康评估纳入绩效考核;国家卫健委应出台医护人员工作时长强制标准,如月均加班时长不超过36小时,并建立违规举报机制。
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医疗服务如何转型?
- 数据指标的误导性:单纯追求接诊数量会压缩诊疗时间,三甲医院平均接诊时间从2010年的15分钟降至当前的8分钟,误诊率上升5%。
- 患者信任危机:将患者病痛数据作为“喜报”,易让患者觉得医院漠视其痛苦。调查显示,68%的患者认为过度宣传诊疗量会削弱医患信任。
- 医疗文化扭曲:年轻医生为完成手术量指标,可能过度推荐非必要检查或治疗,加剧“过度医疗”现象。 医院应建立“质量导向”考核体系,将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率、复诊率等纳入评级标准;推行“慢病管理成效”等长期指标,如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提升作为宣传重点;鼓励医院公开透明化数据,区分“急诊急救”与“常规诊疗”,避免笼统宣传引发误解。
职业伦理教育缺失,青年医护路在何方?
- 传播失范根源:新员工对医疗行业特殊性认知不足,将企业营销思维套用于医疗领域。患者不是普通“客户”,诊疗数据包含隐私与情感价值。
- 价值观引导真空:入职培训侧重操作规范,缺乏对医疗伦理、医患关系的系统教育。2023年《中国医护职业素养调查》显示,仅35%的医院设有常态化伦理培训课程。
- 公共传播管理漏洞:未建立内部信息分级制度,导致敏感数据被不当使用。 可制定《医疗信息传播规范》,禁止将患者诊疗数据用于商业宣传或个人社交展示;新员工入职需完成“医疗伦理必修课”,涵盖患者隐私保护、舆情风险防范、医疗人文精神等内容;建立“导师 - 新人”伦理实践小组,通过案例讨论强化职业价值观,如分析深圳二院删文事件的教训。 此次事件暴露了医疗系统多方面缺陷,公众、医院、国家需多方协同,平衡数量与质量,重建医患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