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有36场马拉松赛事集中取消或调整,其中25场被官宣取消,涉及多地半程马拉松及未认证赛事。高规格赛事也受影响,组委会以“赛事计划调整”等为由退款补偿。这一现象被视为国家体育总局强化基层赛事管理,降低公共健康风险的信号。
马拉松赛事暗藏哪些健康风险?
马拉松运动对参赛者身体挑战极大,存在诸多健康风险。首先是心源性猝死风险,长跑时心率飙升,缺乏系统训练者尤其危险,猝死率可达0.75/10万人,2023年某马拉松赛事就有参赛者猝死,暴露出医疗急救响应不足问题。其次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坏死,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发肾衰竭,高温、补液不足等情况易诱发,未规范降温赛事中此类病例高发。再者,秋季昼夜温差大,参赛者易出现低体温症,高温赛事则可能因脱水导致热射病,都需及时医疗干预。而且,县城赛事常存在医疗点密度不足、AED设备配置不达标、急救人员培训缺失等组织漏洞,降低了突发状况下的生存率。被取消赛事多为仓促筹备的C类赛事,医疗预案薄弱,此次取消是风险前置管理。
赛事取消,政策与健康管理该反思什么?
国家体育总局拟出台新规,有着清晰的健康逻辑。新规明确赛事医疗保障标准,如每5公里至少1名急救医师、AED配置密度≥3台/5公里,要求县级赛事通过安全评估认证,禁止“30万低成本包干”模式。还强制推行参赛者健康筛查,让其提交心电图、血压等体检报告,禁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者盲目参赛,从源头降低医疗急救压力。同时对赛道进行安全评估,避免因地形、补给等问题导致参赛者受伤或脱水。历史教训也证明了政策收紧的必要性,2021年某县城马拉松就因医疗团队不足,参赛者心梗后未能及时抢救死亡。中国田协数据显示,未达标赛事急救响应时间长,存活率下降20%以上。
怎样提升马拉松赛事安全性?
对于组织方,要强化责任。一是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化,按国际指南配置急救人员,每赛道段配备移动救护车和AED,并与当地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二是做好赛前风险管控,强制参赛者提交近半年体检报告,40岁以上加测运动负荷试验。三是建立应急预案演练机制,赛前联合多部门开展模拟急救演练。参赛者自我防护也很重要,赛前要进行3个月渐进式耐力训练,避免赛前一周高强度训练,重点筛查隐性心脏疾病。赛中采用“分段补液法”,避免“冲刺式奔跑”,出现不适立即退赛。赛后进行15分钟缓步走降温,配合拉伸,24小时内监测尿液颜色。此外,要建立赛事安全评级公示制度,公开医疗配置等数据,鼓励第三方机构评估认证,倒逼赛事方提升健康保障水平。 此次赛事“大撤退”推动马拉松赛事注重质量管控,参赛者和主办方都应重视健康,让马拉松回归健康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