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起医疗设备采购事件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9月4日,该院发布公告,计划以300万元预算、160万元最高限价采购迈瑞MT80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设备。然而,10月9日公示的中标结果却仅为1000元,与预算差距巨大。涉事医院于10月15日通报暂停采购并启动调查,江西省财政厅也介入核查。中标方称投标合规却拒绝对低价作出解释,业内推测或涉及“以设备换耗材”模式。该事件虽未直接损害患者健康,但暴露出采购环节的制度漏洞,可能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为啥会出现医疗设备采购异常中标?有啥风险?
此次采购事件出现异常中标,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价格与技术权重失衡,现行招标中价格竞争过度主导,技术参数、设备性能、售后服务等关键指标权重不足,供应商可能压低设备价格,通过后续高价销售耗材获利。其次,招标文件编制存在缺陷,指定单一型号设备可能排除市场竞争,若技术参数设置不合理,低价中标方可能无法提供符合临床需求的设备。另外,监管盲区与信息不透明也加剧了公众怀疑,中标方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解释报价逻辑,医院也未公开详细评标标准等关键信息。
这种异常中标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若供应商为压价选用低质组件,设备可能运行不稳定、检测结果误差率升高,引发误诊或漏诊。而且,供应商若通过低价设备绑定高价耗材销售,会增加患者检查费用,或诱导过度检测。此外,低价中标方可能减少售后维护投入,影响检验科运转效率,延长患者等待诊断时间。
医疗设备采购漏洞如何影响临床诊断?
医疗设备采购漏洞对临床诊断直接产生不良影响。从检验结果可靠性来看,设备质量缺陷会导致检测误差,比如血糖、肝功能指标偏差,可能误导临床判断。设备兼容性问题也会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重复检测,增加误诊概率。在检测效率与患者安全方面,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及时会延误急诊患者的抢救时机,稳定性不足还可能引发突发故障,增加人为操作失误风险。从长期来看,供应商通过高耗材定价获利,会使基层医院减少检测项目或选用低质耗材,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怎样规范医疗设备采购,防控风险?
为规范医疗设备采购,防控风险,可从多方面入手。招标机制上,要提升技术评分权重,将设备性能、售后服务、厂商资质等指标权重提升至60%以上,价格权重降至40%以下;引入第三方检测认证,要求投标方提供设备性能检测报告并现场演示验证;禁止指定单一型号,设定技术参数让多品牌竞争。
采购透明化与监管强化也很重要。要全流程信息公开,公示招标文件、评标细则等关键信息;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将违规供应商纳入全国统一信用平台;财政与卫健部门联合审计,由财政部门核查价格合规性,卫健部门评估设备技术适配性。
医疗机构自身也要加强管理。成立跨科室采购委员会,确保采购决策符合临床实际;应用长期成本核算模型,综合评估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建立设备使用效果反馈机制,要求供应商提供数据跟踪服务,评估设备指标并与后续合作挂钩。
此次采购事件暴露出医疗设备采购体系的深层问题,通过制度改革保障采购质量,才能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和医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