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大妈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王大妈有心脏病史,动过两次手术后病情本已稳定,靠药物维持身体机能。可她偶然听闻一种“新型保健品可治愈心脏病”的宣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一个疗程。服用后她自觉精神状态变好,便瞒着家人停用了医院开的药,还花30万买了升级版“神药”。然而,长时间停药让她不适症状频发,最终因器官衰竭抢救无效离世。类似案例在中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这揭示了保健品市场虚假宣传与公众认知误区的严重危害。
五大“伪健康”保健品,真相惊人!
- 酵素:酵素本质是酶类蛋白质,被宣传能“排毒养颜”“去宿便”。但人体摄入后,它会被消化系统分解,根本无法实现宣传的功效。而且部分酵素产品还添加了糖分或防腐剂,糖尿病患者或肥胖人群食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 鱼油:其核心成分Omega - 3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一定辅助作用,不过得配合药物和饮食调整。单独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或腹泻。商家夸大“预防血栓”的效果,却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剂量依赖性。
- 护肝片:水飞蓟素仅对已受损肝细胞有修复作用,并非预防性保护。长期服用反而会增加肝代谢负担,有正常人群误服导致肝酶异常的案例。
- 蜂胶:主要成分为蜂蜡和树脂,所谓的抗癌功效毫无科学依据,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肠道不适。这完全是商业营销的“概念炒作”。
- 冬虫夏草:其成分并无特殊营养价值,宣称的“虫草酸”“虫草素”也未被权威研究证实。长期服用还可能因砷超标引发中毒,既加重经济负担,又危害健康。
保健品为啥不能替代药物?看完你就懂!
- 定义澄清:依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品是“调节机体功能的食品”,不具备治疗作用,必须和药品严格区分。
- 作用机制对比:以心脏病为例,正规药物如降压药、抗凝药,能通过精准靶向作用控制病情,而保健品无法替代药物的药理作用,盲目停药会使病情失控。
- 成分风险量化:结合案例数据,过量摄入保健品成分危害大。像冬虫夏草砷含量超标会导致慢性中毒,护肝片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
- 个体差异警示:保健品效果因人而异,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人群,可能因代谢障碍承受更高风险,需通过医学检测评估适用性。
学会这些,科学选保健品不再难!
- 选购原则:
- 核验证书:要认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蓝帽子”标识,拒绝“神医神药”式宣传。
- 阅读成分表:警惕含违禁药物成分或添加剂超标的劣质产品,比如减肥类保健品中的西布曲明。
- 咨询专业意见: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慢性病患者更要评估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 使用规范:
- 明确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慢性病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不能因“见效快”擅自停药。
- 设定摄入上限,如鱼油每日Omega - 3摄入量不超过3克,避免过量引发副作用。
- 识别虚假宣传:要学会识别典型话术,如“包治百病”“临床验证无效”等,还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产品资质。
多方合力,构建健康消费环境!
- 监管强化:完善保健品广告审查制度,严惩虚假宣传行为,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
- 科普教育:社区开展“保健品认知工作坊”,通过案例讲解帮助中老年人辨别陷阱,家庭成员要定期检查长辈的保健品购买记录。
- 医疗协同:医疗机构在就诊时增设“保健品使用评估”环节,针对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指导。 王大妈的悲剧源于保健品认知误区与监管漏洞,大家要树立科学健康观,把保健品当作“辅助工具”,医疗决策以医生建议优先,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警惕“健康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