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湖州的张先生在20℃空调房内工作后,骤然暴露于38℃高温环境,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急诊科医生诊断,张先生患上了“冷中暑”。主治医师吴宇耀解释,“冷中暑”的核心机制是血管收缩与扩张的失衡,导致散热受阻和热量蓄积。此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也提醒大家夏天不仅要防热中暑,更要警惕“冷中暑”。
“冷中暑”是何方“妖孽”?发生机制与高危行为揭秘
“冷中暑”可不是虚构概念,它有着明确的生理机制。当人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比如空调温度低于22℃时,外周血管会收缩,汗腺功能也会受到抑制。一旦突然进入高温环境,血管需要急速扩张来散热,可这时心脏负荷会激增,汗腺反应又滞后,热量就会在体内蓄积。研究数据表明,当温差大于7℃时,体温调节中枢就容易失衡。 “冷中暑”的典型症状有头晕、胸闷、呕吐等。常见的高危行为包括:把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6℃,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出汗后立即冲冷水澡或饮用冰饮;频繁进出冷热环境,比如每小时都出入空调房。就像张先生,长期处于低温的空调房,又突然暴露在高温下,这种叠加效应就容易引发“冷中暑”。它和普通中暑症状有些相似,但病理机制不同,所以很容易被混淆。
躲过“冷中暑”袭击!科学防护指南请查收
想要预防“冷中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空调温度管理:把空调温度设定在26 - 28℃,保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每2 - 3小时通风15分钟,避免一直待在密闭环境里。
- 冷热环境过渡技巧: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让身体提前适应升温;进入高温环境前,先在阴凉处停留5分钟,擦干汗水;运动后别马上降温,用温水擦浴就行。
- 特殊人群防护: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避免直吹冷风,穿薄衣物;儿童的空调房温度控制在24 - 25℃。
- 急救处理流程:如果是轻症,比如只是头晕,要转移到凉爽、通风处(避免低温环境),用冷毛巾敷腋下,喝点淡盐水;要是重症,像呕吐、昏迷,就得立即送医,让患者侧卧防止窒息。 这里要提醒一下,很多人觉得喝绿豆汤能解暑,但根据中医理论,对于“冷中暑”来说,喝绿豆汤可能会加重“阴暑”,建议选择藿香正气水这类温中化湿的药物。
别再傻傻分不清!常见误区与认知升级路径
公众对“冷中暑”存在不少误解,下面来给大家一一澄清。
- 误区1:“冷中暑是伪概念”:其实“冷中暑”本质是温差导致的体温调节衰竭,虽然它不是正式病名,但危害可是实实在在的。
- 误区2:“低温环境更舒适”:把空调开到26℃,再搭配风扇,体感温度能降低3 - 5℃,这样既节能又不会温度过低。
- 误区3:“出汗后快速降温”:出汗后马上冲冷水澡或喝冰饮,会刺激血管,应该遵循“渐进式”降温原则。 夏天防暑,既要避热也要科学调温。大家要把空调设定在26℃这个“健康黄金温度”,注意定时通风;进出空调房给身体预留适应期;多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别等生病了才重视,从日常小细节做起,降低健康风险,让“冷中暑”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