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奶酪市场自2024年11月后持续增长,但普及率仍低于预期。欧盟委员会2019年数据显示其出口量增长24%至1.86万吨,可中国消费者对奶酪接受度矛盾,新疆、内蒙古等地有传统食用习惯,全国普及率却低,背后涉及多重因素。
饮食文化差在哪?中西方“奶酪观”大不同!
从历史看,中西方饮食结构差异明显。中国以农作物为主食,偏好调味复杂、能即时满足的菜肴;西方注重食材本味与营养功能,奶酪高蛋白、高钙,符合其健康导向。中国消费者对奶酪“发酸发咸”口感接受难,传统乳制品酸奶与奶酪风味差异大,且中餐烹饪里奶酪高温融化会影响风味。市场调研显示,68%中国消费者觉得奶酪“味道奇怪”,而欧美消费者视奶酪为膳食均衡必需品。
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吃奶酪?真相惊人!
东亚约90%人群存在乳糖酶缺乏,摄入未发酵乳制品会腹泻、腹胀。奶酪发酵后乳糖含量低,如成熟奶酪乳糖含量低于0.5g/100g,但消费者认知不足而“一概排斥”。奶酪营养价值高,100g奶酪钙含量约等于2-3杯牛奶,而传统钙源豆类吸收率低。中国居民日均钙摄入量约400mg,低于推荐量50%,科学选奶酪可补不足。 核心要点: 乳糖不耐受人群并非不能吃奶酪,可选择乳糖含量低的奶酪来补充营养。
如何让奶酪融入中国餐桌?秘诀在这!
产品端,可选择低乳糖奶酪,像成熟奶酪、发酵型乳酪,还有本土化改良产品,如添加中式香辛料的奶酪零食、搭配米饭的奶酪酱,一些品牌的“儿童成长奶酪棒”反馈不错。消费端,可从少量奶酪片开始,搭配主食降低肠胃刺激,还要学会看食品标签识别乳糖含量。医疗机构可联合食品企业开展“乳糖耐受自测”活动,学校营养课程增加奶酪科普。 核心要点: 从产品创新和消费引导两方面入手,能让奶酪更好地被中国消费者接受。
奶酪消费代际差异大,未来潜力几何?
年轻群体(25 - 35岁)因留学经历或健康意识,奶酪消费频率高于中老年群体。2023年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奶酪零食类目年增速超40%,市场潜力大但也需加强教育。政府可将奶酪纳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食物类别,鼓励乳企开发低盐、低乳糖产品,规范进口奶酪中文营养标识。 核心要点: 不同年龄段对奶酪接受度不同,政策和产业协同能挖掘奶酪市场潜力。 奶酪在中国市场“文化破冰”需产品创新与健康教育并行,大家可理性对待乳糖不耐受,科学选奶酪补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