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在四川宜宾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月映荷池”,一名古装女游客因雨天路滑坠入1.5米深的水域。不会游泳的她惊慌挣扎,一名戴眼镜、穿白T恤的年轻男子果断跳水施救,配合岸上抛下的救生圈,与众人合力将女子救起。之后,施救者悄然离开,景区发布寻人启事并准备感谢礼。此次救援中,公众展现出基础急救意识,但也暴露出一些健康风险和景区管理问题。
落水救援,施救者要小心这些健康风险!
在落水救援中,施救者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首先是体温失衡与肌肉痉挛,秋冬季的冷水环境会使体温骤降,引发低温症或突发性肌肉痉挛。即便水域只有1.5米深,持续施救也可能因体力透支导致溺水。其次是心理与生理双重压力,落水者因恐慌会出现抓抱、蹬踏等挣扎行为,缺乏专业训练的施救者易被拖拽入水,还可能因应激反应判断失误。就像此次事件中的白衣男子,虽通过托举技巧避免被抱住,但未穿戴救生装备,这仍是高危行为,凸显了非专业救援的潜在代价。
科学施救四步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科学施救有四步法。一是“叫”,即立即呼救,启动景区安全员或拨打紧急电话,争取专业救援力量介入。二是“伸”,利用延伸工具,优先使用岸边竹竿、衣物等长物伸向落水者,避免直接接触。三是“抛”,投掷浮力装置,如救生圈、空塑料瓶等,景区配备的救生圈在此次事件中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四是“划”,借助水上工具,若具备条件,使用小船或浮板靠近施救,确保自身安全。
急救后,这些健康干预不能少!
被救者需及时更换干燥衣物、补充热量,还要监测是否有呛水引发的肺部感染风险。施救者应检查体温、肌肉状态,必要时接受心肺功能评估,避免次生伤害。
古装拍摄与水域活动,这些健康风险要警惕!
古装多采用厚重布料,吸水后重量可达原重量的3 - 5倍,限制肢体活动,增加呛水窒息风险。部分古装设计如长裙、宽袖,可能缠绕身体或卡在水中障碍物,阻碍逃生。拍摄场景存在环境风险,水域临边区域虽应设置不低于1.2米的护栏,但该景区人工湖仅依靠警示标识,未能物理阻隔跌落可能。雨天地面湿滑,石板路、木栈道等景区常见材质更易引发滑倒。
如何规避古装拍摄与水域活动的健康风险?
在服装选择上,拍摄时优先选用防水速干材质,避免过于宽大的下装,确保行动灵活性。要遵循安全距离原则,与水域边缘保持至少1米距离,使用三脚架等设备时需多人协作固定。不会游泳者应远离无护栏水域,拍摄前评估自身平衡能力,如雨天避免穿高跟鞋。
雨天景区安全防护,这些措施不能少!
景区应在临水区域增设防滑地砖、夜间反光警示条,关键位置安装一键报警装置。通过语音广播或电子屏循环播放安全提示,重点强调“专注拍摄需防跌落”。救生圈、救生绳等设备需每50米间距摆放,且配备荧光标识便于夜间识别。安全员应接受“徒手救援”“心肺复苏”等专项培训,景区可联合相关机构开展年度演练。入口处发放“安全拍摄指南”,标注高风险区域与安全拍摄姿势,推广“结伴拍摄”模式,鼓励游客互相提醒注意脚下安全,避免单人靠近危险区域。
此次事件展现了公众互助精神,但也暴露了救援风险与景区管理漏洞。掌握科学施救原则、防控服装与环境风险、完善景区安全措施,才能减少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