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溺水急救案例让大家对传统控水方法产生了质疑。报道显示,倒吊溺水者进行控水这种传统急救方式,已被医学界明确否定。它不仅不能有效排出肺内积水,还可能因耽误心肺复苏(CPR)的4 - 6分钟黄金时间,导致患者脑损伤甚至死亡。权威医学指南指出,溺水者致死主要是因为缺氧,而非肺部积水,正确的急救方法应是立即启动CPR。
倒吊控水,竟是夺命“陷阱”?
倒吊控水存在三大致命危害。其一,可能使胃内容物反流引发窒息;其二,胸腔压力变化会阻碍血液循环;其三,会耽误CPR实施的窗口期。从解剖学原理来看,人体气管遇水会收缩,溺水者实际吸入的水量极少,而且积水能快速被血液吸收,所以控水并没有实际意义。
溺水夺命机制大揭秘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溺水者因缺氧导致心脏骤停的典型过程是:冷水刺激引发喉痉挛,当缺氧时间超过4分钟,就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损伤。对比可知,CPR能将溺水者的存活率提升至50%以上,而控水基本无效。
黄金抢救期:溺水急救正确打开方式
- 快速评估与环境安全:施救者要先确保自身安全,把溺水者移到安全区域,通过轻拍肩部并呼喊,观察胸廓起伏5 - 10秒,来检查其反应与呼吸。
- 清理口鼻异物:用手指快速清除泥沙、水草等明显阻塞物,但要避免过度操作造成二次伤害。
- 立即实施CPR:
- 胸外按压:定位在胸骨下段,双手交叠垂直下压,成人频率为100 - 120次/分钟,深度5 - 6厘米,要持续到救援人员到达。
- 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捏鼻吹气2次,以胸廓隆起为有效,与按压比例为30:2。
- AED使用指导:若现场有除颤仪,应尽早配合使用。
- 误区纠正:“先控水再CPR”会使抢救时间推后1 - 2分钟,导致存活率下降30% - 50%。
溺水急救常见误区大纠错
- 误区1:强行撬开溺水者嘴巴:这种行为可能损伤牙齿或引发舌后坠,加重气道阻塞风险。
- 误区2:等待专业救援再行动:数据显示,每延迟1分钟实施CPR,溺水者存活率下降7 - 10%。
- 误区3: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停止急救:曾有“二次溺亡”案例,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可能出现迟发性肺水肿症状,如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所以要持续监测直到专业医疗人员接手。
- 纠正方案:家庭可配置急救包,里面包含急救手册、简易呼吸膜等,还建议参与红十字会CPR培训课程。 本次事件让我们看到公众更新急救知识的紧迫性。医学界已明确CPR是溺水急救的唯一有效手段,传统控水法应被彻底摒弃。建议社区、学校定期开展急救演练,夏季高发期更要强化宣传。大家也可以主动学习规范操作视频,把急救知识变成生存技能,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