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女子贺某因感情破裂,在酒吧大量饮酒后直播吞服头孢类药物,随后失联。警方历经多番努力,于次日中午找到意识模糊的贺某并送医,她才脱离生命危险。贺某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患者,此次是因服药后饮酒触发“双硫仑样反应”,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药物安全与心理健康的关注。
头孢配酒,为何会如此致命?
“双硫仑样反应”十分凶险。从生化机制来看,头孢中的甲硫四氮唑基团会抑制乙醛脱氢酶,让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中毒反应。其症状分级明显,轻度会有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症状;中度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重度可导致意识障碍、过敏性休克、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30%。反应通常在服药后饮酒5 - 30分钟内发作,但部分患者会延迟至数小时,症状还与饮酒量、药物种类及个体代谢能力有关。像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含特定基团的头孢类药物,以及甲硝唑、替硝唑等抗菌药,都可能引发此反应。贺某饮酒后服用头孢,体内乙醛蓄积导致意识模糊,若救援不及时,很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
这起事件,暴露了哪些风险因素?
从心理健康方面看,贺某长期抑郁,近期感情破裂又缺乏有效心理疏导,选择极端方式宣泄情绪,反映出青少年及成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亲友未能及时察觉她心理状态恶化,社区也缺乏针对性干预机制,错过危机干预黄金期。在药物认知上,公众普遍不了解头孢与酒精的禁忌关系,甚至存在“头孢配酒”自残的错误认知,部分短视频平台传播“药物自残”危险行为,也加剧了青少年模仿风险。另外,部分头孢类药物说明书未明确标注“停药后7日禁酒”等关键信息,公众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症状识别率低,延误送医时机。
如何预防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个人层面,要建立用药安全认知。服药前核对药物禁忌,记录用药时间与种类,停药后7日内避免接触酒精及含乙醇产品,如藿香正气水。同时学习情绪调节技巧,识别自残倾向,如情绪骤变、社交退缩,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家庭与社区要构建支持网络,家人关注成员心理健康,定期沟通疏导,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心理医生。社区开展“药物安全”与“心理急救”讲座,普及双硫仑样反应识别与急救流程,如保持平卧、侧头防窒息、立即送医。社会层面需完善制度与资源,药品监管升级,强制要求高风险药物在说明书显著位置标注“禁酒周期”,并附详细说明。扩大社区心理咨询室覆盖,推广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400-161-9995,为抑郁患者提供免费筛查与干预。网络平台清理传播自残行为的不良信息,对涉及药物滥用的内容实施算法屏蔽与举报机制。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要提升药物安全与心理健康认知,多方合力守护健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