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洪涝灾害,不少超市和餐馆被洪水侵袭,里面存放的瓶装饮料、瓶装水等饮品也未能幸免,全被洪水浸泡。部分居民觉得只要饮品包装完好且未开封,就还能接着喝。但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宣教支队长高级培训师李振华指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哪怕瓶盖密封得再好,洪水中的污染物也可能通过毛细作用钻进瓶内,而且开启饮品时,包装表面的污染物还会造成二次污染。要知道,洪水里可是带着泥沙、垃圾、动植物残骸、化粪池溢出物以及农药化肥残留等各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让饮品含有致病菌、病毒、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一旦饮用,可能会引发急性肠胃炎、中毒,甚至会有死亡风险。
洪水泡过的饮料,污染咋来危害多大?
- 污染途径揭秘:在毛细作用下,洪水中的污水会通过瓶盖和瓶口螺纹间的微小缝隙渗入瓶内,这种污染肉眼根本看不见。而且瓶体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在开启饮品时也会顺着瓶口进入其中。
- 污染物危害解析:洪水中的细菌像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还有寄生虫卵,以及重金属铅、砷,农药有机磷,化学物质苯系物等,危害可不小。比如误饮被粪便污染的饮品,可能会引发急性胃肠炎;接触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症状,还会引发感染性腹泻、肝肾损伤、神经系统损害等健康问题。
- 真实案例警示:大概半年前某地,就因为有人饮用了被污染的瓶装水,出现了多例急性肠胃炎聚集性病例,部分患者还因重金属中毒得住院治疗。
这些饮品误区,你中招了吗?
- 误区一:密封包装就绝对安全:市售瓶装水、饮料在正常贮存条件下,瓶盖与瓶口螺纹能紧密咬合,有一定密封性。但在洪水中,毛细作用会破坏这种密封。即便瓶内没直接接触洪水,瓶口螺纹处的污染物在开启时也会污染饮品。
- 误区二:外观无损就安全:瓶体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安不安全得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确定。
- 科学验证说话:李振华做的实验数据显示,开启时瓶口螺纹处污染物进入瓶内的量,可达每毫升数百个菌落形成单位(CFU),远超安全标准。
灾后这样应对,守护健康防线!
- 饮品处理要果断:洪水浸泡过的瓶装饮品,不管开没开封,都得扔掉,千万别喝。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瓶装水,或者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应急供水设备。
- 替代饮水有办法:家庭应急消毒方法有不少,比如把水煮沸15分钟,或者每升水加8滴漂白剂,消毒后静置30分钟,也可以用便携式净水器。不过,不建议直接饮用井水或地表积水。
- 全面防护不能少:
- 餐具消毒:餐具可以用80℃以上的热水煮沸15分钟,或者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晾干再用。
- 食物安全:别吃和洪水接触过的食材,淹死的禽畜、腐败变质的食物要焚烧处理。蔬菜水果得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彻底冲洗。
- 个人防护:清理时要戴橡胶手套和防水鞋,接触污染物后马上用肥皂流水洗手。蹚水后如果脚部有伤口,要用碘伏消毒,别赤脚走路。 此次洪涝灾害带来的饮用水安全危机,让我们看到了灾后科学防护意识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摒弃“未开封即安全”的错误观念,严格按照专业机构的应急指南来做。建议家庭常备应急净水设备和消毒物资,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正确认识污染风险,做好系统性防护,才能保障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