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夏季高温来袭,多起服用特定药物导致中暑风险增加的案例引发关注。比如某地区有服用利尿剂的老年人,因脱水而中暑送医;还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常。据权威来源,专家已确认降压药、利尿剂、抗胆碱药、抗精神病药及含伪麻黄碱感冒药为高风险药物。夏季高温加上药物副作用,可能引发严重健康危机,需要公众和医疗界共同重视。
揭秘!哪些药物会让中暑风险飙升?
- 降压药(含利尿剂):利尿剂会加速排尿,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这是因为它会让身体排出过多水分和电解质,使得血容量下降。服用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心慌等症状,比如当身体缺乏钠、钾等电解质时,心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 抗胆碱药:这类药会抑制汗腺分泌。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而抗胆碱药抑制了汗腺分泌,就会使散热受阻,中暑风险自然升高。
- 抗精神病药:以氯丙嗪为例,它会干扰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能让人体在不同环境中保持体温稳定,但服用这类药物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患者在高温环境中体温就容易失控。
- 含伪麻黄碱感冒药:和普通退热药不同,伪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和减少汗液分泌的双重作用。血管收缩会影响血液循环,减少汗液分泌又阻碍了散热,从而增加中暑风险。
- 其他关联药物:部分抗抑郁药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间接增加中暑风险,但这还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中暑风险步步升级,你了解吗?
- 第一阶段:水分流失与电解质紊乱:像呋塞米这类利尿剂,每日可能多排出1 - 2L水分,这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还会造成钠/钾失衡。身体缺乏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 第二阶段:体温调节失常:正常人与服用抗胆碱药的人相比,抗胆碱药会使排汗量减少30% - 50%。排汗减少,散热效率降低,核心体温升高的速率就会加快。
- 第三阶段:器官功能损伤:根据临床数据,高温和药物联合作用下,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可能遭受急性损伤。比如肾脏需要过滤血液,如果血容量不足,肾脏负担加重,就容易受损。
- 风险叠加效应:老年人、户外工作者等高危群体,本身在高温环境下就容易中暑,再加上药物的影响,中暑死亡率会更高。
这样做,降低中暑风险
- 药物管理策略
- 剂量调整: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比如将每日剂量从40mg减至25mg,并定期监测血钠水平。
- 服药时间优化:把排汗抑制类药物(如抗胆碱药)改为夜间服用,这样能减少白天高温时段药物副作用的叠加。
- 环境与行为干预
- 物理降温方案:可以使用冰袋敷颈动脉区,穿透气衣物。空调降温效率通常比自然通风高,但要注意温度不要调得过低。
- 补水策略:服用利尿剂者每日需增加500 - 800ml饮水,同时要补充电解质,比如口服ORS液。
- 症状识别与急救:早期中暑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重症中暑会有抽搐、意识模糊等表现。患者要在30分钟黄金干预期内采取紧急措施,如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等。
长期健康管理,医患携手同行
- 用药风险评估工具:可以使用“药物 - 环境风险自测表”,快速判断当前药物在高温下的危险等级,比如利尿剂评分为高风险。
- 医疗协作机制:患者要定期进行电解质检测,如每月1次血常规 + 离子分析,还可以携带“高温用药警示卡”,方便急诊医生参考。
- 替代药物研发进展:新一代非利尿类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一定临床应用优势,患者可以和医生探讨换药的可能性。 药物与环境的交互风险并非不可控,通过科学用药管理与环境适应策略,中暑风险可显著降低。大家要主动与医生沟通高温防护计划,关注身边服药人群的健康状态。记住,任何药物调整都需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