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郑州发生两起鹦鹉热感染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位40岁男子在朋友家把玩金刚鹦鹉后患病,出现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在ICU抢救后康复;还有一位女士网购鹦鹉后,和儿子双双染病,女士双肺感染、高烧40℃。这些事件都凸显了鹦鹉热的传播风险和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不足。
鹦鹉热是怎么传播的,风险点在哪?
鹦鹉热是由鹦鹉衣原体引发的传染病。这种病原体很“顽强”,在干燥粪便中能存活数月。它主要通过病鸟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或羽毛碎屑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笼具或羽毛也可能间接感染。高危接触场景有很多,直接把玩病鸟、清理鸟笼时不戴防护吸入污染空气颗粒,以及家庭成员间的间接传播都可能致病。而且,有些外表健康的鸟类也可能携带病原体,就像案例中的金刚鹦鹉,外表正常却有传染性,所以不能仅通过外观判断鸟类是否安全。
鹦鹉热有啥症状,延误治疗会怎样?
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是5 - 15天,最长可达4周。初期症状和普通流感很像,有发热、肌肉酸痛、咳嗽等,但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导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就像郑州那位男子,三天内病情就从轻微发展到需要ICU抢救。此外,鹦鹉热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如心肌炎、黄疸、肝功能异常、嗜睡、谵妄等。延误治疗后果严重,女子持续高烧四天才就诊,花费8000多元,而男子三天后就入院。所以,早期诊断对预后很关键。
如何预防和应对鹦鹉热?
接触鸟类时,要做好安全措施。直接接触时,佩戴N95口罩和手套,接触后彻底洗手;用含氯消毒剂清理鸟笼、羽毛及粪便,避免扬尘;购买或接触鸟类前,要确认健康证明,观察鸟类是否有拒食、呼吸异常等病态表现。如果疑似感染,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鸟类接触史,不要自行用药,及时进行胸部CT、血清学检测。家中饲养鸟类的,要定期为宠物检测衣原体,让鸟类与老人、孕妇、免疫力低下者保持距离。
从公共卫生角度,怎样防控鹦鹉热?
要加强活禽市场和宠物交易的监管,销售方需提供检疫证明,网购活体鸟类要增设风险告知义务。公众对鹦鹉热认知不足,很多人以为只有鹦鹉会传播,其实鸽子、鸭、鸡等禽类也可能携带病原体,所以要普及“泛禽类接触风险”概念。基层医生应把“禽类接触史”纳入发热患者问诊流程,提高早期识别能力,避免误诊。 人与动物接触存在潜在风险,大家在享受宠物陪伴时,要建立科学防护意识,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有接触史,要及时就医并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