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东莞62岁的刘叔在钓鱼时意外捕获两条蛇,还被其中一条眼镜蛇咬伤左小腿。他情绪激动打死蛇后,提着蛇体前往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就诊。经确认是眼镜蛇咬伤,医院迅速急救,因救治及时,刘叔24小时内未出现严重中毒症状,伤口愈合良好。这一事件让大家开始关注毒蛇咬伤的急救和安全问题。
眼镜蛇毒液危害大,救治难点知多少?
眼镜蛇毒液有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两种。神经毒素中的α-神经毒素,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导致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肌麻痹,最终引发呼吸衰竭,致死率可达50%-70%。细胞毒素包含磷脂酶A₂、金属蛋白酶等,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局部组织坏死、出血及全身炎症反应,还可能伴随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且,眼镜蛇毒牙携带口腔细菌,咬伤后伤口继发感染率高达10.3%-47.5%,会出现发热、脓毒症等症状,需要用抗生素干预。 被眼镜蛇咬伤后,黄金救治时间通常在1-2小时内。毒液扩散速度和血液循环有关,奔跑或肢体活动会加速毒素吸收,早期注射抗蛇毒血清可有效中和游离毒素。要是超过3小时未治疗,神经毒素可能不可逆地损伤神经元,细胞毒素导致的组织坏死需要手术清创,死亡率会显著上升。刘叔及时就医避免了毒素全身扩散,但他“提蛇就医”虽帮助医生识别蛇种,却有二次咬伤风险,搬运时也可能加剧毒素吸收。
院前急救误区多,科学处置怎么做?
很多人在被蛇咬伤后会有一些错误操作。比如徒手捕捉或移动蛇体,即便蛇死了,其头部神经反射仍可持续数小时,还有咬人能力,所以刘叔打死蛇后也不应接触蛇头。绑扎肢体过紧或时间过长也不对,错误绑扎可能引发肢体缺血坏死,正确做法是用弹性绷带在伤口近心端5-10cm处适度加压,每30分钟放松1分钟。用嘴吸吮或切开伤口同样不可取,口腔黏膜会吸收毒素,切开伤口会加重组织损伤,且没有证据证明这样能排毒。 科学的处置步骤是:首先要保持冷静,固定伤肢,让伤口低于心脏水平,减少毒素回流;接着尽量记录蛇的特征,如外形、颜色、花纹,可用树枝标记大小或拍照;然后用清水冲洗伤口,不要挤压,也别涂抹药膏或草药;最后立即呼叫120,告知被毒蛇咬伤,要求送往有抗蛇毒血清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刘叔拍照或带蛇体虽辅助诊断,但要先确保自身安全。
公众防蛇有妙招,社会支持不可少!
户外活动者在林地、水边活动时,要穿戴长袖、长裤和高帮鞋,携带驱蛇剂,钓鱼时用防蛇护具,避免黄昏至夜间活动。农村居民要定期清理房屋周边杂草,安装纱窗,夜间关灯减少昆虫吸引蛇类。 社区要普及急救知识,通过讲座、短视频传播“三不原则”,示范正确绑扎方法。地方政府应公示有抗蛇毒血清储备的医院名单和24小时急诊电话,偏远地区配备蛇伤急救包。卫生部门要开展基层医生蛇毒血清使用培训,提升首诊鉴别能力。 政策上,应将蛇伤急救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发地区医院储备至少3种抗蛇毒血清。建立“蛇伤救治绿色通道”标识系统,确保患者优先接受血清注射。 记住“冷静、记录、就医”三原则,做好防蛇和急救,构建蛇伤防护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