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脑里会出现两种异常变化——β-淀粉样蛋白堆积形成的“神经斑块”,以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缠成的“神经纤维结”。这些变化会慢慢损伤神经细胞,带来核心症状:比如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比如刚吃的饭转眼就忘)、做不好复杂任务(比如不会理财、煮不好饭),还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比如突然暴躁、长时间抑郁)。目前还没有能逆转这些病理改变的治愈方法,但通过多方面干预,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疾病管理:药物与非药物结合
现代医学有三级干预方案。基础药物治疗主要用两类药:一类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另一类是NMDA受体拮抗剂,它们能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帮助改善认知功能。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这些药物,约60%患者的认知衰退速度能减缓30%-50%。如果患者出现激越、抑郁等精神行为问题,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
非药物干预:认知训练与物理治疗
非药物干预包括认知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环境适配三大模块。标准化认知训练建议每天做30分钟针对性练习,比如练注意力(比如玩“找不同”游戏)、记时间地点(比如每天说“今天是X月X日,我在家”)、复述语言(比如跟着家人说一段简单句子)。研究证实,坚持6个月结构化训练,能让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常用的认知测评工具)评分提高2-3分。物理治疗重点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建议每周做3次被动关节活动(比如帮患者活动胳膊腿)和步态训练(比如扶着患者慢慢走路)。
居家环境:遵循“五防”原则改造
居家环境改造要抓住“五防”核心:防跌倒(浴室装扶手、地面做防滑处理)、防误触(药品分类装、危险物品比如刀、消毒液收进柜子)、防走失(给患者戴GPS定位器、装门禁报警系统)、防误食(食材分开存储、用防烫餐具)、防焦虑(固定作息时间、留一块安全的活动区域)。照明建议用可调色温的灯具,夜间保持30-50勒克斯的亮度(大概是小夜灯的柔和亮度),避免过亮或过暗刺激患者。
营养支持:按需调整,补足关键营养
营养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和代谢需求定制。如果有咀嚼障碍,食材可以打成浆或泥,但每天要保证每公斤体重摄入1.2克蛋白质(比如60公斤的患者,每天需要吃72克蛋白质,约等于1个鸡蛋+1两瘦肉+1杯牛奶)。很多患者会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建议每周吃2次动物肝脏(比如猪肝)或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临床观察发现,每天摄入1克ω-3脂肪酸(常见于深海鱼、亚麻籽)的患者,认知衰退速度比对照组慢28%。
照护者支持:既要会照顾,也要顾自己
照护者支持包括心理调适和技能培训两部分。建议用“压力-应对”模式,比如通过正念冥想(比如深呼吸、专注感受当下的呼吸)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如果遇到照护困难,可以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居家护理服务。研究显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照护者,护理质量评分比未培训组高42%,自身抑郁发生率降低35%。
全程管理:三级预防覆盖不同阶段
疾病全程管理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6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认知筛查(比如社区的免费认知评估),早发现风险;二级预防是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还没到阿尔茨海默症的阶段)尽早干预,延缓发展;三级预防是中重度患者重点防控并发症(比如肺炎、跌倒)。通过系统化管理,多数患者确诊后平均能维持4-8年的生活质量,部分病例甚至超过10年。
阿尔茨海默症虽然无法治愈,但通过药物干预、认知训练、环境改造、营养支持、照护者帮扶和全程预防,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让患者尽可能保持生活质量。只要早干预、多维度管理,就能帮患者和家属一起应对疾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