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通常是3-12岁孩子的“常见小毛病”,但近年临床发现,部分青少年后期甚至大学生也会出现类似症状——约8-12%的大学生存在阶段性骨骼发育加速的情况,可能引发四肢酸痛。这种疼痛有明显的“时间规律”:大多在晚上休息时发作,典型表现是两条腿对称疼,常见于膝盖周围、小腿前侧或大腿根,偶尔也会牵连胳膊。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骨头长得比周围的肌肉、筋膜快,把软组织拽得产生了牵拉感。
疼痛虽轻,却会悄悄影响日常
这种疼虽然是良性的,但会慢慢打乱生活节奏——持续性的隐痛可能让孩子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晚上疼得翻来覆去睡不好,没睡够又导致白天没精神,形成“疼→失眠→疲劳→更怕疼”的恶性循环。还有研究发现,反复出现的疼痛可能引发焦虑情绪,连认知功能(比如思考、记忆)都会受影响。不过别慌,这种疼不会导致关节畸形,也不会影响正常运动,本质是“成长的小波动”。
缓解第一步:先把饮食调对
营养是缓解疼痛的基础,重点补三样:
- 蛋白质:是肌肉、筋膜修复的“原料”,每天要吃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比如鸡蛋、瘦肉、豆腐这些优质蛋白都能选;
- 钙:支撑骨骼发育,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喝牛奶、吃深绿色蔬菜(比如菠菜、羽衣甘蓝)或强化食品(如加钙燕麦)就够;
- 维生素D:帮身体吸收钙,得靠“晒太阳+吃饭”双补——每周晒3次太阳(每次15分钟,避开强光),再吃点深海鱼(比如三文鱼)、蛋黄。
注意:别过量补钙,不然可能增加泌尿系结石风险,尽量从日常饮食中获取。
物理治疗:三个简单动作在家做
不用去医院,自己在家就能做的缓解方法有三个:
- 按摩:用揉捏、推压、点按的手法,重点放松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膝盖往上的肌肉)和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小腿肚子),帮肌肉“松绑”;
- 热敷:用40-45℃的热毛巾(不烫皮肤为准)敷在疼痛部位,每次10-15分钟,能减轻牵拉带来的疼感;
- 拉伸:推荐两个动作——蝴蝶式拉伸(坐在地上,脚掌相对,膝盖向两侧打开,轻轻下压膝盖)、靠墙静蹲(后背靠墙,膝盖弯成90度,保持10秒再放松),每天练10分钟就行。
最近还有康复研究证实,配合生物反馈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比如慢慢收紧再放松肌肉),止疼效果会更好。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异常信号”,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只有单侧肢体持续疼痛(不是两条腿对称疼);
- 关节早上起床僵硬超过30分钟;
- 疼痛部位红肿、发热,摸起来有“烫疼感”(炎症表现);
- 疼得没法正常走路(比如一瘸一拐)。
另外要提醒:止疼药不能自己随便吃,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避免引发胃肠道不适。
总的来说,青少年后期甚至大学生出现的这种“生长痛”,是骨骼发育的正常波动,只要做好饮食调整、坚持物理治疗,大多能有效缓解。关键是要学会区分“良性疼痛”和“危险信号”——如果疼得不对称、有红肿或影响走路,一定要及时就医,别硬扛。把这些方法记好,就能轻松应对这种“成长的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