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与免疫治疗的发展,其治疗已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转向“基于分子特征、肿瘤微环境及个体差异”的精准化方案。越来越多的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就像给免疫系统“装备”了更智能的武器,帮助它精准识别并打击癌细胞。
免疫治疗:给免疫细胞装“导航”
我们的免疫系统天生具备“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的能力,但肿瘤细胞很“狡猾”——它们会表达PD-L1蛋白,与免疫细胞(如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结合,像给癌细胞套上“隐身斗篷”,让T细胞无法识别。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拆开”这种结合,让T细胞重新“苏醒”,恢复抗肿瘤活性。目前医生会通过检测肿瘤突变负荷(TMB)和PD-L1表达水平,帮患者选择更适合的方案。
肿瘤微环境分型:先看“战场地形”再作战
肿瘤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周围的“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血管、基质细胞等)就像癌细胞的“生存土壤”,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这一“土壤”特征将肿瘤分为三类:
- 热肿瘤:肿瘤内有活跃的效应T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但癌细胞可能通过“丢失抗原”或“让T细胞耗竭”逃避攻击,单独治疗效果有限,常需联合双特异性抗体或代谢调节剂;
- 冷肿瘤:几乎没有T细胞进入肿瘤,PD-L1表达和TMB都低,常见于EGFR突变型肺癌,此时NK细胞接合剂能“激活”NK细胞(另一种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
- 免疫排斥型:肿瘤周围有“基质细胞形成的屏障”和抑制性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像给肿瘤设了“防护墙”,STK11共突变患者多见,需联合基质调节剂和双特异性抗体“拆墙”并激活免疫细胞。
双特异性抗体:同时打两个靶点的“精准弹”
这类药物能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像“双钩钓鱼竿”——一端钩住癌细胞,一端钩住免疫细胞,让攻击更精准:
- 有的双抗可同时针对PD-1(免疫细胞“刹车”分子)和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与化疗联合使用时,EGFR-TKI耐药患者的病情进展风险降低5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达7.1个月;
- 针对DLL3(小细胞肺癌常见靶点)和CD3(T细胞表面分子)的双抗,在小细胞肺癌Ⅱ期研究中,40%患者肿瘤缩小,生存期比传统疗法延长5.3个月。
细胞接合器:把免疫细胞“引”到癌细胞身边
细胞接合器像“生物导航仪”,能将免疫细胞精准引导至癌细胞旁:
- “DLL3×HSA×CD3”三特异性抗体通过结合白蛋白延长药物半衰期,让小细胞肺癌患者缓解率提升至50%;
- 针对EGFR(肺癌常见靶点)和CD16A(NK细胞表面分子)的双抗,联合PD-L1抑制剂使用时,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缓解率达26.7%。
过继细胞治疗:培养“超级免疫战士”
这种疗法相当于“给免疫系统练精兵”——从患者体内取出免疫细胞,在体外“改造扩增”后回输,让它们更强大:
- 缺氧响应型CAR-T:能“感知”肿瘤的低氧环境(肿瘤常见特征),精准定位癌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中47%患者达到客观缓解;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从肿瘤中分离出已“冲进”肿瘤的免疫细胞,扩大培养后回输,联合PD-L1抑制剂时,耐药患者缓解率达64.3%,但需验证长期疗效。
癌症疫苗:给身体定制“癌细胞识别卡”
癌症疫苗像“给免疫系统的教程”,让它记住癌细胞的“独特特征”(抗原),以后再碰到能快速反应:
- mRNA疫苗:在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中能降低44%复发风险,目前正探索用于肺癌;
- 抗EGF疫苗:通过诱导身体产生抗体抑制癌细胞生长,需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适合患者。
国产创新药:针对肺癌难点的新尝试
近年来,国产药物在肺癌治疗的“难点领域”取得进展:
- 针对TROP2靶点的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在EGFR-TKI耐药患者的Ⅲ期研究中显示生存获益,需更多数据验证;
- 针对KRAS G12C突变的抑制剂:初步研究中35.6%患者肿瘤缩小,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未来方向:更精准、更动态的治疗
- 动态监测:通过ctDNA(血液中的肿瘤DNA碎片)动态监测,能更早预警复发;
- 联合治疗成热点:免疫+抗血管生成药(部分方案中位无进展生存达11个月)、免疫+ADC等组合正在积累证据;
- 新技术助力:人工智能能预测癌细胞“新抗原”,通用型CAR-T(无需从患者体内取细胞)未来会更便捷精准。
如今肺癌治疗已进入“双免时代”,部分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治疗方案从不是“单一选择”——需综合肿瘤分子分型、微环境特征及患者个体情况,由多学科医生协作制定。提醒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获取治疗信息,具体方案务必遵循专业医师指导,切勿轻信非专业渠道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