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肝癌高危人群必知:五大预警信号与科学筛查方案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8-25 09:25:14阅读时长3分钟1166字
肝癌高危人群必知:五大预警信号与科学筛查方案
肝胆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肝癌早期症状筛查指南高危人群肝脏健康

内容摘要

肝癌早期五大预警信号,揭示四大高危人群特征,提供科学筛查方案,帮助公众建立肝癌防治认知体系,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

肝癌的高危人群

肝癌的发生不是随机的,有几类人属于“高风险群体”,需要特别留意。
第一类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如果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2位以上得过肝癌,后代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这主要和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比如妈妈传给宝宝)有关。这类人建议从35岁开始,每年做一次肝癌专项筛查。
第二类是有慢性肝病的人,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据临床数据,肝硬化患者10年内变成肝癌的概率高达30%-50%;如果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血液里的病毒数量)一直很高,风险会更高。这类人需要每6个月查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
第三类是长期接触“致癌环境”的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北方高,主要因为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黄曲霉毒素(一种强致癌物,常见于发霉的粮食、坚果)。所以南方居民一定要注意食品储存,比如粮食、花生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发霉的东西赶紧扔。
第四类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尤其是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代谢产生的物质会破坏肝细胞的DNA,酗酒者得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8倍。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大概350ml啤酒),女性不超过15克(大概200ml葡萄酒)。

肝脏发出的“预警信号”

肝脏早期出问题时,症状往往不典型,但有5个信号值得警惕:
右上腹持续隐痛:约60%的患者会觉得右上腹隐隐作痛,很容易被当成“消化不良”。如果疼痛突然加剧,还伴随肚子按压痛,可能是癌肿侵犯了肝包膜,得赶紧检查。
总发低热:约30%的人会出现37.5-38.5℃的持续发热,这种“癌性发热”通常不会打寒战。如果突然高烧,可能是肿瘤坏死或者合并了感染。
没刻意减肥却变瘦:半年内没节食、没运动,体重掉了超过原来的5%(比如原来100斤,半年内降到95斤以下),要警惕——这是肝功能受损导致代谢紊乱的表现,有的还会出现肌肉萎缩、肚子变大但四肢变细的情况。
下肢水肿:从脚踝开始,一按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凹陷性水肿),严重时皮肤还会渗液。这是肝功能不好导致体内蛋白太少引起的。
消化道不舒服:70%的患者会有食欲下降、吃完肚子胀、恶心呕吐的情况;如果出现腹泻,可能是肝癌转移刺激了肠道,要特别注意。

科学筛查与防护的关键

对于高危人群,筛查要遵循“双轨法则”:每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AFP)抽血+肝脏超声——这是早期发现肝癌的“黄金组合”。40岁以上的人,每年可以加做一次增强CT或MRI(磁共振)。最新研究显示,联合查AFP-L3%和PIVKA-II这两个肿瘤标志物,能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提高到85%。

日常防护要织好“三张网”:打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从根源减少风险)、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健康生活(少喝酒、不吃发霉食物、规律作息)。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每3-6个月查一次病毒载量,一旦需要抗病毒治疗,要及时跟进。

最后要提醒:不管哪种筛查结果异常,都要赶紧去肝病专科或者肿瘤科,找多学科医生评估。早期肝癌能治——比如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用高温“烧死”肿瘤)、肝移植,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70%。但如果确诊时已经转移,治疗效果会差很多。

总之,肝癌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危人群盯紧自己的身体信号,定期筛查,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