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生命枢纽”,由7块椎骨组成,既要支撑约5公斤重的头部,又要实现转头、低头等灵活动作,功能复杂且脆弱。一旦颈椎结构出现病变,可能影响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甚至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目前我国因颈椎问题引发神经损伤的患者正持续增多,重视颈椎健康刻不容缓。
脊髓型颈椎病:悄悄“压伤”脊髓的隐形威胁
随着颈椎老化,长出的骨刺(骨赘)可能持续压迫脊髓。这种压迫会引发局部炎症和血液循环障碍,时间久了还会损伤脊髓外的“保护鞘”(髓鞘)。若压迫超过6个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伤害:一开始多是手指麻木,慢慢发展为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严重时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
椎间盘突出:别忽视“神经缺血”的信号
椎间盘向后突出会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导致缺血损伤。比如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大多会在3个月内出现下肢反射亢进(敲膝盖时腿弹得特别高)、病理反射阳性(脚趾不自主上翘),部分人还会暂时无法活动。这种压迫会逐渐加重,需及时干预。
外伤性颈椎损伤:老人和高危人群要警惕
颈椎骨折可能直接中断脊髓的“神经通路”,损伤程度与骨折位置密切相关——若脖子上段(高位颈椎)受伤,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必须紧急救治。有骨质疏松的人哪怕遭遇轻微碰撞或跌倒,都可能造成严重颈椎损伤,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跌倒。
这些“危险信号”,必须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时,说明神经可能已受严重影响,需马上到医院就诊:
- 握力越来越弱,连拿杯子、开门都费劲;
- 走路不稳,频繁绊倒;
- 胸口或肚子像被带子勒着一样难受;
- 大小便控制不住;
- 腿上像过电一样抽着疼。
日常护颈椎,做好5件事就够
- 优化工作姿势:电脑屏幕调至与眼睛平视,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脖子,放松颈肩肌肉;
- 选对枕头:用能托住颈椎自然曲线的枕头(高度约一拳),避免过高或过低;
- 练对运动:坚持做颈肩肌肉训练,推荐游泳(对颈椎压力小)、慢走等低冲击运动;
- 补够营养:每天保证钙(牛奶、豆制品)和维生素D(晒太阳、深绿色蔬菜)的摄入;
- 突发疼痛要制动:若突然脖子剧烈疼痛,别乱动,尽快呼叫医生。
神经损伤后,科学康复是关键
若已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需按“分阶段方案”康复:
- 急性期:用特定体位固定颈椎(减轻压迫),同时改善脊髓血液供应;
- 恢复期:慢慢增加肌肉力量训练(比如扶墙慢慢抬胳膊),练习平衡感(站着扶椅子移动);
- 巩固期:用功能性电刺激或虚拟现实技术帮助恢复日常功能。
颈椎健康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预防大于治疗——平时做好防护、出现紧急信号立刻就医,40岁以上人群定期做颈椎影像学检查,久坐、低头工作的人多留意神经功能。无论预防还是康复,都要遵循专业医生建议,避免不当操作加重病情。守住颈椎这个“生命枢纽”,才能守住灵活、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