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常把白蛋白当成“营养补品”,觉得输了能补身体、增强体质,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老人输。但其实,医学上对白蛋白的使用是有严格讲究的,不是想输就能输。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血浆蛋白,核心作用是维持血管里的“胶体渗透压”——就像血管里的“吸水海绵”,能把组织里的水分吸回血管,防止水分跑到组织间隙里引发水肿。如果血清白蛋白浓度低于35g/L,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相关症状(比如全身肿),这时输白蛋白能有效提升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吸收。比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因肝功能受损导致全身性水肿,经过医生规范评估后,可能需要补充白蛋白。
但有些情况千万不能随便输,比如心衰患者。心衰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多是“稀释性”的——血管里水分太多,把白蛋白浓度“冲淡”了,这时输白蛋白会让血管里的容量更满,就像给已经装满水的瓶子再倒水,容易加重心脏前负荷,反而加剧系统性水肿。欧洲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也明确,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输白蛋白需谨慎评估,避免血容量过载。
过度使用白蛋白还有不少风险:它是血液制品,约0.3%的人会过敏,典型表现为寒战、皮疹;如果肾功能减退,过量输注会增加肾小管代谢负担;还有三甲医院接诊过患者自行输注白蛋白,结果掩盖了肝癌进展,耽误了原发病诊治。
医生要不要给患者输白蛋白,得综合三个关键指标:一是血清白蛋白需连续两次检测低于30g/L;二是存在明确的外周水肿(比如腿肿)或浆膜腔积液(比如胸腔、腹腔积水);三是要结合肝肾功能、心功能分级综合判断。就像法院判案需要完整证据链,得多个维度的医学证据都符合,才能决定输。
日常护理中,有些基础措施比输白蛋白更重要:每天固定时间称体重,能比“看出肿”更早发现身体里存了多余的水;控制钠盐摄入,对水肿的管理效果优于很多药物;平时把下肢抬高,配合穿压力袜,能有效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腿肿。这些非药物干预都是《老年医学护理指南》推荐的方案。
特殊诊疗前的白蛋白使用也有讲究,比如CT增强检查前预防性输注白蛋白,已被2021年《放射学诊疗规范》明确禁止。真正防控检查后的风险,重点是检查后的水化治疗(比如多喝水),而不是依赖白蛋白。
如果医生说“暂时不用输白蛋白”,家属可以问三个问题:当前白蛋白水平是不是符合治疗指征?水肿是不是由其他病理因素导致的?有没有替代输白蛋白的治疗方案?这样沟通能帮着理解医生决策的科学依据,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总之,白蛋白不是“营养补品”,更不是“万能药”,它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医疗手段,只有符合严格临床指征才能用。不管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要多和医生沟通,明白背后的医学逻辑,别盲目追求“补”,这样才能更合理地管理健康,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