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是消化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它的损伤情况直接影响着胃炎的类型划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胃炎主要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种,它们在病理表现、癌变风险和管理方法上差别很大,这些差别直接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
萎缩性胃炎:病理与风险要警惕
如果胃黏膜里的固有腺体减少超过1/3,就能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这种变化会导致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持续减少,研究发现分泌量可能降到正常水平的40%-60%。根据病因不同,萎缩性胃炎分为两种类型:自身免疫性(A型)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B型)——前者是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胃体部黏膜会出现“逆向波浪式”萎缩;后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萎缩呈“灶性分布”(一块一块的)。
如果萎缩性胃炎还伴有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黏膜的细胞),就得特别注意了。《胃肠病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如果同时有异型增生(细胞异常变化),5年内癌变的概率能达到15%-30%,因此国际共识把它定义为“癌前病变”。另外,这类患者常伴随维生素B12水平下降(比正常值低20%-40%),这是因为自身免疫反应让身体缺少“内因子”(帮助吸收维生素B12的物质),长期缺乏可能导致恶性贫血。
非萎缩性胃炎:可逆但需早干预
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腺体数量基本正常或只有轻度减少(不到1/3)。做电子染色内镜时,能看到典型的红斑样改变和点状出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70%的非萎缩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剩下30%多是饮食不规律、用了NSAIDs类药物(比如布洛芬这类抗炎药)引起的。
非萎缩性胃炎最大的特点是“可逆”——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85%的患者能在6-12个月内修复胃黏膜。但要警惕的是,如果不治疗,慢性炎症可能在5-10年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所以早期干预很重要。
怎么诊断?常用“四维评估法”
现在诊断胃炎常用“四维评估法”,帮医生准确判断类型:
- 胃镜检查: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胃腺体的结构;
- 病理活检:按照“悉尼标准”给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打分;
- 血清学检测:如果胃蛋白酶原I/II的比值小于3,可能提示胃黏膜萎缩;
- 幽门螺杆菌检测:推荐“多点活检+呼气试验”,提高准确率。
要注意的是,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查维生素B12水平,避免因缺乏引发恶性贫血。
两种胃炎的治疗:重点不一样
萎缩性胃炎的管理核心:
-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一定要根除;
- 有恶性贫血的患者,需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 定期随访:轻度萎缩每年查1次,中重度每6个月查1次;
- 用黏膜保护剂要严格听医生的,不能自己加量或停药。
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重点:
-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用质子泵抑制剂控制胃酸(比如常见的奥美拉唑类药物);
- 黏膜保护剂要规范使用,别乱停。
饮食原则:两类患者都要“三低一高”
不管是哪种胃炎,都要遵循“三低一高”的饮食原则:
- 低酸:避免吃pH小于3的刺激性食物(比如很酸的醋、浓橘子汁);
- 低脂:脂肪提供的热量别超过总热量的30%(比如少吃油炸食品、肥肉);
- 低盐: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概1啤酒瓶盖的盐);
- 高蛋白:优质蛋白(鸡蛋、牛奶、瘦肉、鱼)要占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
另外还有特殊需求:
- 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吃含维生素A、E的食物(比如胡萝卜、南瓜、坚果),帮助修复黏膜;
-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补充谷氨酰胺(比如山药、芦笋里有),维持黏膜屏障功能。
生活方式:这5点要做到
- 戒烟限酒:酒精会让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50%,香烟中的尼古丁也会损伤黏膜;
- 规律饮食:建立“3+3”进食模式——定时吃三顿正餐(早7点、午12点、晚6点),中间加三次加餐(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8点左右),避免饿过头或吃太饱;
- 压力调控:压力大时,体内皮质醇升高会让胃酸分泌增加30%,试试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缓解;
- 运动干预: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改善胃肠动力,促进消化;
- 谨慎用药:不要自己随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如果必须用,一定要跟医生说有胃炎病史。
两类胃炎的管理要结合病理表现、癌变风险和胃功能损害程度来定。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患者要记住:定期复查很重要,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别因为没症状就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