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到了转移阶段,治疗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用多种方法搭配进行,现在医学主要有五个治疗方向,每个方向都得基于可靠的研究结果来选择。
化疗基础方案优化
铂类药物联合依托泊苷仍是初次治疗的首选,大概60%-70%的患者用后肿瘤会缩小。近年研究发现,在标准方案里加拓扑替康或伊立替康,能让病情不进展的时间多2个月左右。治疗次数要根据患者骨髓的造血能力调整,需定期查血常规。
精准放疗应用指征
立体定向放疗适合转移灶比较局限的情况(比如只有一个脑转移或一处骨转移),定位误差得控制在3毫米以内。全脑放疗能有效减轻多个脑转移带来的症状,但要注意保护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反应力)。预防性全脑照射(PCI)能让脑转移风险降低一半,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严格看情况。
外科治疗适应证把控
手术适合两种情况:一是经过系统治疗后转移灶完全消失的局限性转移(比如只有一个肾上腺转移);二是需要紧急缓解梗阻等问题的时候。只有一个脑转移的患者,做完手术再放疗,3年生存率能到25%-30%。手术前得全面检查心肺功能,评估风险。
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针对DLL3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正在临床试验中,初步结果显示大概40%的患者病情能被控制。查MYC家族基因有没有扩增,能帮着选出适合特定靶向治疗的患者。靶向治疗可能影响肝肾功能,需注意监测。
免疫治疗应用规范
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能让PD-L1高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12个月。治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约15%-20%,得有多个科室医生一起管理。有一种“超进展”情况(治疗后肿瘤反而长得更快),治疗前要跟患者说清楚。
多学科决策要点
选治疗方案得综合看转移部位数量、器官功能状态、ECOG评分(衡量体力状态的指标)等。年轻患者可以考虑强化疗加局部治疗,体力不好的患者优先选姑息治疗(主要减轻痛苦)。每做2-3个周期治疗,就得做影像学检查重新评估病情。
所有治疗都得在三级医院肿瘤专科实施,严格遵循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指南。患者要定期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医生和患者一起商量选方案,能让患者更配合治疗,生活质量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