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生命泵”,每天要跳动约10万次,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一旦它的泵血能力变弱(也就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身体会发出明显的“警报”。目前我国心衰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早识别这些信号、做好防控,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典型预警信号
心脏功能异常会通过不同症状“报警”:如果是左心功能不全,最典型的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在凌晨突然喘不上气,必须坐起来才能缓解。这是因为躺着时流回心脏的血液增多,加重了肺部淤血。
如果是右心功能障碍,主要影响体循环,最明显的表现是下肢凹陷性水肿——用手按小腿前面的皮肤,会陷出一个坑,超过2秒才恢复;同时脖子上的血管可能鼓起来(颈静脉充盈)。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3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没胃口、肚子胀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内脏静脉淤血,影响了消化功能。
现代医学怎么诊断心衰?
诊断心衰需要综合多种检查结果:首先是体格检查,医生会重点听心音——如果听到“第三心音奔马律”,可能提示心室舒张功能异常;还会评估下肢水肿程度,小腿前侧按压凹陷超过2厘米就是中重度水肿。
影像学检查以心脏超声为核心,既能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反映心脏泵血能力的关键指标),还能看心室壁运动是否协调。血液检测中,BNP(脑钠肽)浓度超过400pg/ml对诊断心衰有较高准确性。此外,心电图能评估心脏电活动是否异常,胸部X线能看心脏结构有没有变大或变形,都是重要的辅助检查。
心衰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心衰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 监测体重:每天早上空腹称体重,如果3天内体重涨了超过2公斤,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体内积水的信号,提示心脏负担加重。
- 饮食控制:遵循“三低一高”原则(低钠、低脂、低糖、高纤维),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1啤酒盖的盐),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 科学运动:用“(220-年龄)×60%-70%”计算靶心率(比如50岁的人,靶心率在102-119次/分之间),每周累计做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避免剧烈运动。
- 规律睡眠:尽量在22点到23点之间进入深度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修复。
确诊心衰后的长期管理要点
确诊患者要做好结构化管理,降低病情恶化风险:
- 日常监测:建立健康档案,每天记录血压、体重、尿量(比如有没有尿少的情况)——规范管理能把住院风险降低近50%。
- 环境适应:冬天室内温度保持22-25℃,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心衰急性发作;夏天别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
- 定期复查:每季度要做三个核心项目——心脏超声、BNP检测、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能力,反映心脏功能);每年增加心肺运动试验等专项检查,了解心脏储备能力。
- 心理调节:焦虑会让病情恶化风险增加2-3倍,要学会释放压力,比如听舒缓音乐、和家人朋友聊天,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总之,心衰虽然是严重的心脏疾病,但只要早识别预警信号、规范诊断,再做好日常管理(监测体重、控制饮食、科学运动、定期复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心脏是我们的“生命发动机”,好好爱护它,才能守护好生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