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人相比,婴幼儿的骨骼有自己的特点——骨头里的“柔韧成分”(有机质)占60%,“坚硬成分”(无机质)只占40%,所以骨头韧性好但不够结实。如果遇到某些疾病,骨头会更脆弱,可能平时护理的小动作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临床数据显示,约78%的婴幼儿病理性骨折发生在肋骨部位。这和宝宝的胸廓结构密切相关:肋骨是水平排列的,骨头外层(骨皮质)还不到1毫米厚,和后背的胸椎连接得比较灵活。如果有代谢性骨病,肋骨骨折的风险会比正常宝宝高3-5倍。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会从多方面影响骨骼代谢。肿瘤细胞会让“破坏骨头的细胞”(破骨细胞)变多,还会分泌一种蛋白导致血钙升高,这两种作用会让骨头被“吃掉”的速度比正常快4倍。另外,肿瘤还会打乱维生素D的代谢,让促进骨头生长的骨钙素变少,形成“越坏越弱”的恶性循环。
要评估宝宝的骨头强度,得看几个方面。医生会通过查血看两个关键指标:骨钙素低于15ng/mL,或者碱性磷酸酶超过300U/L,可能提示骨头在异常“重建”;拍片子如果看到骨头主干外层(皮质)不到2毫米厚,或者骨头里的“小支架”(骨小梁)模糊不清,也是有问题的。
护理宝宝的时候,力气的控制特别重要。研究发现,横向摇晃宝宝产生的“剪切力”(像剪刀剪东西的力)能达到宝宝体重的3-5倍,对还没长好的骨头很危险。抱宝宝的时候建议用“三点支撑法”:一只手托住后枕部,另一只手扶住屁股上方的骶骨,前臂托住后背,这样能给骨头很好的支撑。
如果宝宝骨头比较脆弱,护理要做特殊调整。物理治疗要注意“三低”:叩击的频率不超过100次/分钟,振动的幅度不超过2厘米,环境温度保持在24-26℃。吃的方面要注意钙和磷的比例保持在1.3-1.5:1,维生素D每天要吃够800-1000国际单位。
早发现异常信号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临床观察发现,85%的病理性骨折发生前,宝宝会有预警:比如晚上突然惊醒(63%的宝宝会出现)、不爱动(58%),还有一些特定表现,比如脑袋骨头摸起来软软的(41%)、肋骨上有像串珠一样的凸起(35%)。家长可以用“三步摸”自己查一查:轻轻摸后枕部(正常应该有弹性,不会软得像没骨头)、顺着肋骨边缘滑着摸(有没有像串珠一样的小凸起)、轻轻弯一弯四肢(看宝宝有没有抗拒,活动是不是顺畅)。
如果怀疑宝宝骨折了,要马上做这几步:第一步别乱动受伤的地方,用硬平板托住,让关节保持不弯不直的姿势;第二步用毛巾包着冰袋敷,每次15分钟,中间歇2小时,别直接贴皮肤;第三步送医院的时候,要多人一起“滚”着抱,保持宝宝身体一条线,别扭着。要注意的是,宝宝骨折不一定会大哭,约40%的宝宝只表现为吃少了或者哭声不一样。
骨折愈合的时候,护理要慢慢来。别让宝宝负重超过自己体重的1/5,可以用悬吊牵引的东西保持姿势。功能锻炼从第二周开始,每天帮宝宝轻轻动3次关节,每次5-10分钟。吃的方面要多补点胶原蛋白(比如猪蹄、银耳),每天吃够含钙1000-1200毫克的食物,维生素C每天要吃够60毫克。
预防要从孕期开始:孕期每天补400微克叶酸,降低宝宝骨骼发育异常的风险;宝宝出生后要做先天性代谢病筛查;定期查骨密度,建议每6个月查一次;早产儿或出生体重低的宝宝,要监测骨骼发育到3岁。
医生建议给高风险宝宝建家庭护理档案,记下来每次护理的力度、宝宝的反应和骨骼检查的结果,这样系统化管理能让骨折风险降低75%以上。家长要学会怎么用对力气抱宝宝、早发现异常信号、遇到骨折怎么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护理的安全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