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便血了,肯定是痔疮犯了”——这种常有的想法,说不定正在悄悄埋下健康隐患。不少直肠癌患者刚发病时,都被误当成了普通痔疮。因为症状像,误诊的风险让两种病的结局差很多:I期肠癌做手术治愈率能到90%,但晚期转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还不到10%。
痔疮与肠癌:五个关键区别要分清
1. 年龄不一样
痔疮各个年龄都可能得,20-45岁的人更常见;肠癌风险随年龄增长越来越高,40岁以上明显多了,50-70岁是发病最高峰。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上便血的人里,肠癌占比会显著上升。
2. 血便样子不同
痔疮出血是鲜红色的,往往沾在大便表面,或者排便结束时滴下来;肠癌出血大多是暗红色,和大便混在一起,还常带着黏液或脓液——不过要注意,直肠下段的肿瘤也可能出鲜红色血。
3. 排便习惯变的方向不一样
痔疮因为疼,可能让人不想大便,次数变少;但肠癌会让大便次数变多,总觉得拉不干净。如果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便秘,可能是肠道功能乱了,得小心肿瘤堵在肠子里。
4. 肛门指诊摸起来不一样
痔疮脱出来的东西软软的,能塞回去;肠癌的肿块硬邦邦的,固定不动,表面可能坑坑洼洼,还会觉得肛门坠得慌。肛门指检能摸到肛门口往里8厘米内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初步检查方法。
5. 肠道功能信号不一样
肠癌还可能让肚子咕噜咕噜叫得厉害、胀胀的、放屁不畅,这些可能是肠子变窄或堵了一部分的信号——不过这些症状大多到中晚期才会出现。
肠癌筛查:哪些方法管用?
1. 粪便潜血检测
用化学或免疫的方法测大便里的微量血,适合大范围初步筛查。有时候痔疮、胃溃疡也会让结果假阳性,连续三次阴性的话,能两年再查一次。
2. 直肠指诊
这是最基础的检查,能查到大概70%的直肠癌,但只能查到肛门口往里8厘米的地方,要结合其他检查看整个结肠的情况。
3. 肠镜检查
结肠镜能看整个结肠和直肠的黏膜,还能当场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建议45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有家族史的提前到40岁。现在有无痛肠镜,能让人舒服很多。
4. CT结肠成像
适合那些肠子窄、做不了肠镜的人,辐射量大概相当于拍20次胸片,对6毫米以下的息肉不容易查到。
预防肠癌:从日常小事做起
1. 吃对饭
每天要吃够30克膳食纤维(大概是3根香蕉加1碗燕麦片的量),蔬菜要吃够5种颜色;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和加工肉(比如火腿、香肠)。
2. 动起来
每周总共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坐1小时起来动5分钟。体重指数(BMI)要控制在24以下,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3. 盯紧排便变化
可以记一下自己的排便情况,注意颜色、样子、次数有没有变化。如果排便习惯变了(比如次数突然变多或变少),持续两周还没好,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4. 定期筛查
40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要做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腹部超声;45岁起建议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筛查年龄要提前10年。
5. 远离坏习惯
戒烟10年,肠癌风险能降一半;酒精每天别超过25克(大概是1两白酒的量)。
总之,痔疮和肠癌虽然都可能便血,但区别其实不少。大家别把便血都归为痔疮,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要留意身体的信号。做好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筛查,才能早发现问题,把握治疗的好时机——毕竟,早一步识别,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