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不少人觉得“热晕”是小事,但其实当室外温度超过32℃、湿度突破60%时,身体可能正在发出“红色警报”——中暑。这可不是普通的“热得慌”,而是体温调节系统“罢工”的危险信号。研究发现,湿热环境会让人体散热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南方比北方更容易出现中暑。
我们的身体像个“自动恒温器”,正常情况下靠出汗蒸发带走热量。可当外界温度超过皮肤温度(大概33℃)时,出汗的散热效果就会变差;要是湿度再高,汗液根本蒸发不了,热量全积在体内。尤其是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病的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比健康成年人弱40%以上,最容易“中招”。
中暑不是突然来的,它会一步步“提醒”你: 先兆阶段(体温<38℃):先觉得头晕、耳鸣,心里发慌(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四肢沉得像灌了铅,要么出很多汗,要么突然不出汗; 轻度失控(38-40℃):脸变得红红的,呼吸变快(每分钟超过24次),恶心呕吐加重,走路摇摇晃晃站不稳; 重度危机(>40℃):这时候意识就不清楚了,比如说胡话、昏迷,肌肉发硬或抽筋,皮肤干干的还发烫,甚至呼吸、心跳都可能出问题,特别危险。
一旦发现中暑,得抓住“黄金4小时”赶紧处理:
- 转移环境:立刻把人送到26-28℃的空调房,用冰袋敷在脖子、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每10分钟换个位置,避免冻伤);
- 物理降温:用30%浓度的酒精擦四肢(婴幼儿别用),同时开风扇或空调加速散热;
- 补充电解质:喝含钠的电解质饮料(每升含500-700mg钠就行),或者兑点0.1%-0.2%的淡盐水——别直接喝纯水,不然会越喝越渴,还补不上丢失的电解质。
要注意:如果体温持续超39℃超过1小时,或者人已经不清醒了,得马上送医院。医生会用“目标温度管理”把核心体温控制在32-34℃保持24小时,避免内脏受损。
其实,中暑最关键的是“防”,夏天记住这几条“生存法则”:
- 选对时间出门:11点到15点别做高强度户外活动,实行“20-20-20”原则——每在高温下待20分钟,就到阴凉处休息20分钟,补充200ml左右的水;
- 穿对装备:选浅色、透气的衣服,戴7cm以上的宽檐遮阳帽,戴UV400防护镜(能防紫外线);
- 吃对喝对:每天喝2000-2500ml水(别等渴了再喝),多吃含水量>90%的蔬果(比如西瓜、黄瓜),还要补点含钾的食物(像香蕉、橙子),避免电解质紊乱;
- 提前练耐热:入夏前14天慢慢适应高温,从每天户外30分钟,逐渐增加到2小时,让身体“习惯”热环境。
还有几类人要特别照顾:
- 老年人:家里放个温湿度计,湿度>60%时开除湿,避免闷热;
- 儿童:用凝胶型降温贴更安全,每2小时检查皮肤有没有发红、过敏;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高温下胰岛素吸收会不会波动;心血管病人别在中午运动,选清晨或傍晚。
研究还发现,持续高温会让血液变稠15%,每天做3次“血管放松训练”能预防:平躺着把腿抬高5分钟,同时深呼吸,能让下肢血液流回心脏的量增加40%,降低热天引发的心脑血管问题的风险。
夏天的热从来不是“小麻烦”,中暑可能伤内脏甚至危及生命。记住“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才能安安稳稳度过高温天——毕竟,热天的安全感,是“不中暑”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