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则毒蘑菇中毒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2021年9月,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有祖孙三人因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中毒,最终一人死亡。不仅如此,家中食用剩余蘑菇汤的2只猫也中毒死亡。经专家推测,毒蘑菇为亚稀褶红菇。当时,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警示,台风季雨水充足、高温潮湿,加快了毒蘑菇的生长繁殖,呼吁公众切勿采食野外蘑菇。
毒蘑菇毒性有多可怕?致死率高达70%!
亚稀褶红菇毒性极强,致死率高达70%。和其他常见毒蘑菇相比,它的毒性更为致命。中毒症状分阶段发展,早期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接着会进入看似好转的假愈期,可后期就会出现溶血、肝肾衰竭等多器官损伤。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幻觉、亢奋等精神症状,与器官损伤叠加,风险更高。目前医学上缺乏特效解毒剂,主要依靠支持疗法治疗,救治窗口期非常紧迫。不同中毒阶段死亡率差异明显,所以一旦发现中毒迹象,必须争分夺秒救治。
为何会误食毒蘑菇?怎样防控风险?
从行为认知上看,民间存在“经验采菇”传统,而且亚稀褶红菇和火炭菌等食用菌形态相似,容易误判。台风季的潮湿环境,为毒蘑菇繁殖提供了温床,加速了它们的生长。要防控误食风险,可建立三级防控体系:个人应遵循“零风险原则”,禁食所有野外蘑菇;社区开展蘑菇图鉴识别培训;医疗机构建立快速检测和救治绿色通道。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家庭宠物猫中毒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极端情况下,可将动物试毒作为应急参考,但这并非科学推荐方法。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急救与预防知识要牢记!
如果不幸误食毒蘑菇,要把握“黄金4小时”急救流程:立即催吐、保留毒物样本、标记食用时间线,就近就医时同步联系毒检中心。不同中毒阶段救治重点不同,早期适合洗胃,后期则可能需要血液净化。对于农村地区,可开发方言版中毒症状识别口诀,制作蘑菇危险特征对比图。学校和社区也应定期举办“毒蘑菇认知工作坊”,利用AR技术模拟中毒症状发展过程。
全球都在面临蘑菇中毒挑战,如何应对?
据WHO数据,全球蘑菇中毒事件年均增长率不容小觑,发展中国家因传统饮食文化,成为高发区域。不同国家有不同防控模式,芬兰立法“禁食野生菌”,日本有蘑菇中毒保险制度。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便携式毒素检测仪正在研发,AI图像识别可辅助野外辨别,但也存在局限性。建立跨区域毒蘑菇基因数据库,能为中毒诊断提供快速分子检测支持。 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频发,“零食用”原则很有必要。改变公众认知和传统习俗任重道远,大家要积极传播“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信息,高风险地区应将预防知识纳入基础公共卫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