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籍游客王先生在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游玩时,连续体验多个过山车项目后成功排出一颗5毫米的肾结石,此消息经网络分享后引发了大众对“过山车辅助排石”的热议。不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天强调,这是小概率事件,不可盲目效仿。
肾结石自然排出,要满足哪些条件?
结石排出需借助输尿管自身的蠕动功能,结合外力如体位变化、震动或重力辅助才能移动。过山车产生的剧烈震动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强结石与输尿管壁的摩擦,推动结石下移。但这只对直径≤5毫米、表面光滑、处于输尿管中下段的小结石有用。就王先生的情况而言,他的结石已在输尿管中段且大小符合条件,过山车的体位翻转和加速可能起到“助推”作用。然而,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需精准匹配,否则易引发嵌顿。 李天医生分析指出,结石自然排出有四个关键因素:结石大小(直径≤5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率在50%-90%)、形态(圆润的结石更易移动)、位置(肾下盏的结石难排出)以及输尿管条件(狭窄或炎症会增加风险)。王先生此前被确诊为多发性肾结石,医生曾建议通过跳绳等运动辅助排石,此次案例本质上是运动与震动的协同作用,但具有偶然性。
过山车排石,风险知多少?
过山车排石存在潜在危害。剧烈震动可能让结石卡在输尿管狭窄处,引发绞痛、血尿或尿路梗阻。李天医生表示,结石嵌顿可造成肾积水或感染,严重时需急诊处理。若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结石合并感染或输尿管畸形等情况,坐过山车可能加重病情,如发展成败血症。此外,症状暂时缓解易误诊,耽误规范治疗导致肾功能损伤。李天医生明确警告,此案例不具普遍适用性,临床从未推荐过山车排石,盲目模仿可能引发急诊事件。
科学防治肾结石,该怎么做?
日常预防上,首先做好饮水管理,每天喝2000-2500毫升水,保持尿液淡黄色以减少结晶沉积。饮食上,限制高盐、高动物蛋白摄入,避免过量食用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未焯水菠菜),同时适量补充钙质(低钙饮食会增加草酸吸收)。运动方面,建议每天跳绳10分钟或进行慢跑、爬楼梯等跳跃运动,利用重力帮助小结石下移,但避免剧烈碰撞。 医疗干预同样重要。有结石病史者每6-12个月做一次泌尿系B超检查,监测结石变化。通过结石成分分析确定成因后,针对性调整饮食或用药(用药请遵医嘱)。一旦出现发热、腰痛伴血尿、尿量骤减等症状,立即就医防止肾功能受损。结石体质者可随身携带解痉止痛药(用药请遵医嘱),运动前评估身体状况,疼痛急性期勿强行运动。
过山车排石只是偶然,肾结石防治还需科学方法和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