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小林掰手腕骨折索赔被驳,掰手腕受伤责任谁担?

作者:蓝季动
2025-10-19 11:00:01阅读时长3分钟1001字
小林掰手腕骨折索赔被驳,掰手腕受伤责任谁担?
骨科肱骨干骨折掰手腕桡神经损伤青壮年肌肉型群体自甘风险原则法律责任骨骼健康预防措施康复治疗神经麻痹手术治疗力学薄弱点骨折风险个体防护公共场所管理

内容摘要

掰手腕看似简单却暗藏医学风险,易导致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高发人群为青壮年肌肉型群体,需评估自身骨骼健康状况,避免疲劳或饮酒后挑战。了解法律责任和预防措施,才能降低伤害。

近期,苏州某公园健身区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小林主动向小李发起掰手腕挑战,过程中右侧肱骨突然断裂,诊断为“右侧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产生3.4万元医疗费用。小林索赔遭拒后诉至法院,法院依据“自甘风险”原则驳回其诉求,此事件引发公众对掰手腕风险及责任的讨论。

掰手腕竟成肱骨“杀手”?医学风险大揭秘

掰手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巨大医学风险。从致伤机制看,掰手腕时内旋肌群和屈肘肌群剧烈收缩,产生强大剪切力和扭转力,当力量对抗到临界点,肌肉群不平衡拉力易撕裂肱骨干。而且肱骨中下段结构特殊,骨皮质薄、骨小梁排列稀疏,是力学薄弱点,上臂后伸动作还会增加桡神经受压风险。一旦骨折,桡神经易受牵拉或压迫,导致手腕下垂等神经麻痹症状,可能需手术或长期康复治疗。

高发人群主要是青壮年肌肉型群体,他们肌肉发达、爆发力强,但骨骼适应性训练不足,更易突破骨骼承载极限。非专业场景如夜间娱乐、饮酒后,人们判断力下降且情绪化发力,参与掰手腕风险会成倍增长。若不幸发生螺旋形骨折且移位明显,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限制活动6 - 8周,6个月才能恢复日常功能。神经损伤修复周期更长,轻度压迫保守治疗可恢复,完全撕脱则可能需1 - 2年,部分患者还会遗留永久性活动障碍。

掰手腕受伤谁担责?自甘风险原则来解答

根据《民法典》第1176条,自愿参加掰手腕这类“非专业但对抗性明确”的文体活动,参与者要预判并承担可预见的损伤风险,除非对方故意或重大过失。在小林案中,监控盲区下双方对无违规动作、无突然发力陈述一致,且小李及时施救,这构成了免责核心依据。

作为健康参与者,有风险自评义务,参与前要评估自身骨骼健康状况,避免疲劳、饮酒或伤病未愈时挑战。组织者有风险告知义务,但无强制审查参与者身体条件的法定义务。及时救助虽不是法律义务,但能证明无主观恶意,避免“重大过失”指控,降低纠纷风险。

如何安全掰手腕?预防方案大公开

个体防护很重要。可通过“握力测试 + 关节活动度自检”评估身体状态,握力低于对手30%或肩肘关节有炎症时应回避挑战,避免与力量悬殊者对抗。赛前进行5分钟肩肘关节动态拉伸,重点放松胸小肌、旋前圆肌,采用“渐进式发力”减少骨骼受力峰值。

公共场所也应做好管理。健身区设置“掰手腕存在骨折风险”的警示牌,注明急救电话及最近医院位置。社区组织比赛时要签订风险告知书,配备急救员及AED设备。

此外,要优化医疗资源。将“肱骨骨折应急处理”纳入社区急救培训课程,教授“三角巾悬吊固定法”及神经损伤识别要点。鼓励健身房、活动组织方为参与者投保短期意外险,覆盖骨折手术等高额医疗费用。

掰手腕有风险,了解医学原理、法律责任,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在享受乐趣时降低伤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丈夫瞒艾滋病10年夫妻生活无防护
想预防心脏性猝死?做好这三级预防很重要!
男子坐过山车排出肾结石,这方法靠谱不?
00后女生染发患肾病!这些染发雷区你踩过吗?
热搜“眼睛不会长大”是误解?眼球发育真相大揭秘!
潜伏感染和活动性肺结核有啥不同?一文读懂!
滨州职业学院413人次就医,诺如病毒校园咋防控?
31岁白领快速转头竟脑梗,青年如何远离脑梗风险?
生活检点的林女士咋感染阴虱?防治方法大揭秘!
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最高组,患肺癌风险增加41%!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