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初中女生阳阳因忽视学校结核病潜伏感染筛查结果,病情恶化确诊肺结核。2023年学校筛查时,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潜伏感染,但因无症状未治疗。两年后胸部CT显示左上肺有活动性病灶,确诊肺结核却无明显症状。专家指出,阳阳错过感染后2年内的“黄金窗口期”,学业压力和作息紊乱削弱免疫力,加速病情进展。多家媒体报道强调“无症状≠无风险”,呼吁重视筛查结果。
潜伏感染和活动性肺结核有啥不同?
结核病潜伏感染时,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被免疫系统抑制,形成肉芽肿包裹,处于休眠状态,患者无症状也不传染。通过结核菌素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阳性结果仅提示感染,需结合临床评估是否干预。感染后2年内发病风险最高,有5%-10%,因为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持续抑制细菌,导致病灶激活。 而活动性肺结核,当免疫力下降,如压力大、营养不良、使用激素等,结核杆菌突破肉芽肿屏障,大量繁殖破坏肺组织,形成干酪样坏死及空洞。早期可能没咳嗽、发热等典型症状,但肺部影像学已有病灶,部分患者通过支气管播散形成“亚临床进展”,甚至有传染性。未经治疗还可能经血液扩散到其他器官,发展为肺外结核,死亡率显著上升。阳阳无症状进展符合“亚临床结核”特征,凸显潜伏感染监测的紧迫性。
忽视筛查结果,会有啥风险?
从生物学角度看,感染后2年内不干预,疾病进展不可逆。一旦病灶激活,需用4种以上药物治疗6-9个月,药物副作用大,治愈后可能遗留肺功能损伤。活动期患者每小时可释放3500个结核杆菌,在学校、家庭等密闭环境易传播,引发聚集性感染。 个体行为方面,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无症状无需治疗”,忽视潜伏感染威胁,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像阳阳,因学业压力作息紊乱、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下降,成为发病关键诱因。 公共卫生也存在漏洞,学校筛查后缺乏对阳性个体的持续跟进和健康教育,未强制高危人群接受预防性治疗。社区对潜伏感染科普不足,公众不了解“黄金窗口期”和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
潜伏感染咋防控?
在感染后2年内,可采用异烟肼单药或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治疗,疗程3-6个月,副作用率<1%,能降低90%以上发病风险。重点针对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患者、糖尿病患者)、密切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者及儿童青少年等高危群体。 收到阳性筛查结果后,要在48小时内到专科医院复核,排除假阳性及非活动性感染。根据医生评估启动预防性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还要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D与蛋白质。青少年要减少熬夜,避免高强度补课,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提升免疫细胞活性。 政策上,要将潜伏感染筛查纳入学生年度体检必查项目,建立筛查结果-医院-学校联动追踪系统。社区通过短视频、校园讲座普及“潜伏感染≠健康”概念,示范结核菌素试验解读与预防性治疗流程。基层医院增设结核病预防门诊,提供免费药物及远程随访服务,降低治疗中断率。 阳阳的案例提醒大家,重视结核筛查结果,高危人群积极治疗,各方共同筑牢防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