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名怀孕约两个月的孕妇骑行电动车时,被三只未拴绳的宠物狗追咬,导致电动车侧翻,孕妇左大腿被抓咬。孕妇按医嘱接种狂犬疫苗,却在第四针后被确诊胎儿停止发育,最终选择药物流产。目前孕妇已提起诉讼,但案件仍未进入正式审理阶段。
动物攻击,孕妇健康面临哪些“风暴”?
动物攻击对孕妇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从生理损伤机制来看,外伤风险极大。孕妇骑行摔倒的机械性损伤,在孕早期可能引发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妊娠并发症,因为此时胎儿着床尚不稳定。左大腿的抓咬伤口还存在感染风险,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威胁母婴安全。应激反应危害也不容忽视,突发惊吓让孕妇肾上腺素激增,可能诱发早产或胎盘缺氧。2023年《柳叶刀·妇幼健康》研究显示,妊娠期遭遇严重心理创伤者,胎儿神经发育异常风险增加23%。 在法律层面,依据《民法典》第1246条,未拴绳宠物犬属于“饲养动物违反管理规定”,狗主人需承担无过错责任。本案中狗主人目击攻击未制止,主观过失强化了侵权责任认定。对比2021年最高法指导案例,北京某孕妇被未拴绳犬惊吓摔倒流产,饲养人承担了100%赔偿责任,本案赔偿争议或受此影响。
孕期打狂犬疫苗,是福是祸?
狂犬疫苗在孕期的使用存在争议。它虽属于“慎用”范畴,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暴露后预防需优先于妊娠风险。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规定,狂犬病感染高风险的孕妇应立即接种。当前医学证据表明,狂犬疫苗未证实直接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可能间接影响妊娠稳定。孕妇在孕早期接种疫苗后的自然流产率约为15%-20%,与普通人群接近,无法建立直接因果关系。 本案中,孕妇接种第四针后胎停,引发公众质疑。但医学因果推定需排除其他因素,医院需通过羊水穿刺、染色体分析等检测明确原因。若医疗机构在接种时未充分告知风险,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未建议终止妊娠,可能涉及医疗过失责任。
动物致害,孕妇如何防护与维权?
个人防护方面,孕妇要避免单独在犬类活动频繁区域骑行,可携带防犬喷雾或哨子。遭遇攻击时,优先保护腹部,蜷缩身体减少暴露面积,切勿与犬只对视或奔跑。紧急医疗处置时,先用肥皂水清洗伤口15分钟,高风险时注射免疫球蛋白;优先选择妇产科联合感染科会诊,评估妊娠风险后决定疫苗接种方案;接种期间每日监测胎动及血压变化,出现腹痛、出血等症状立即就医。 法律维权上,要保存犬只照片、监控录像、就医记录及疫苗接种凭证等证据。除医疗费、误工费外,可依据《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主张高额精神抚慰金,参考2023年浙江某不孕症患者被犬咬伤案。还可通过“诉前鉴定”明确胎停与疫苗、外伤的关联性,缩短审理周期。 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孕妇遭遇动物攻击要平衡预防与妊娠风险,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减少类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