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常州一名男子的就医经历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该男子在更换玻璃时不慎被玻璃划伤右手,伤口长达三公分且可见骨头,他赶忙前往宜兴市和桥医院处理伤口,并听从医生建议住院进行缝合手术。然而,术后他竟被要求进行前列腺、双肾、输尿管、膀胱、肝胆胰脾等多项与手部外伤明显无关的B超检查。更离谱的是,在缝合后的次日,医生又要求拆线重新清理。男子家属对检查的必要性和治疗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成为公众热议医疗规范与患者权益保护的焦点。
过度医疗乱象大揭秘
- 医疗行为失范:在这起事件中,医院处理明确的手部外伤时,却开具多项与创伤毫无关联的内科检查,像前列腺、泌尿系统B超等,完全缺乏医学指征。
- 重复治疗风险:清创缝合后次日再次要求拆线清理,这不仅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
- 知情权缺失:面对家属质疑,医生仅称“家属可选择不做检查”,却未解释检查必要性,导致患者只能被动接受非必要的医疗行为。国家卫健委近年通报显示,过度医疗现象中约30%涉及无指征检查,部分基层医院存在“套餐式检查”倾向,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过度医疗背后的“黑幕”
- 经济驱动:检查项目利润较高,部分医疗机构为了获取额外收入,便通过过度检查来实现。
- 流程漏洞:基层医院缺乏标准化的创伤处理流程,医生往往依赖“经验主义”扩大检查范围。
- 监管缺失:医疗行为合规性审查不足,也未建立检查项目合理性追溯机制。这一系列问题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健康风险,不必要的B超可能造成膀胱憋尿不适或潜在风险,放射性检查如CT会增加辐射暴露;无关检查还会引发患者焦虑,像前列腺检查可能造成隐私泄露或心理压力;重复拆线操作则可能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增加感染概率。
破解过度医疗难题的妙招
- 医疗端改进措施:制定手部外伤处理指南,明确检查范围,比如仅需局部X光排除骨折,无需全身性检查;推行“检查必要性双签字”机制,要求主治医生与科室主任共同确认检查指征;医保部门将无指征检查纳入扣费范围,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抽查医疗记录合规性。
- 患者权益保护:医院需向患者书面说明检查目的、风险及替代方案,禁止“默认同意”模式;建立省级医疗行为投诉平台,对过度医疗案例实行“首诉负责制”。
- 公众科普行动:宣传手部外伤正确处理流程,如清洁、止血、及时就医,强调患者有权质疑非必要检查;发布《医疗检查知情权指南》,指导患者通过“三问原则”,即问医生理由、问检查风险、问替代方案来维护自身权益。
手部外伤与医疗安全小课堂
- 健康问题深度解读:手部外伤处理关键在于伤口要在24小时内完成清创缝合,避免玻璃残留导致厌氧菌感染,如破伤风。而前列腺B超需憋尿可能加重膀胱不适或潜在风险,肝胆胰脾检查对单纯外伤无诊断价值,纯属医疗资源浪费。
- 实用预防建议:就医前记录受伤过程,如异物种类、出血量,便于医生快速判断;要求医生用通俗语言解释检查必要性,对无关联项目可直接拒绝;术后保持伤口干燥,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复诊,而非被动接受重复操作。 这一事件凸显了医疗行为规范化与患者权益保护的紧迫性。公众应增强医疗自主意识,医疗机构要以患者健康为核心优化服务,监管部门需强化制度约束,多方协作才能减少类似争议,重建医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