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兰州和四川德阳接连爆出用生理盐水冒充HPV疫苗的恶劣案件。在兰州,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利用曾在医院工作的便利,留存疫苗包装灌入生理盐水,通过社交平台以“无需预约”“内部渠道”等话术吸引顾客,警方从其账单中出现的2484元、4800元等转账金额锁定证据,涉案金额达60余万元,涉及受害者160余人;四川德阳一卫生院职工也用同样手法作案,非法获利1.1万元。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鉴定涉案“疫苗”均为假药,这暴露出疫苗供需矛盾下,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HPV疫苗的迫切需求和信息差牟利的现象。
揭秘HPV疫苗:守护女性健康的关键
HPV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而HPV疫苗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阻断病毒入侵。9 - 14岁是最佳接种年龄,这个阶段人体免疫系统对疫苗反应更好,能产生更持久的保护效果。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有15.1万新发病例,发病率为13.8/10万,且HPV疫苗接种覆盖率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消除宫颈癌”目标,要求70%女孩在15岁前完成接种,我国目前与之差距明显。同时,公众存在“高价疫苗才能防癌”“接种后终身免疫”等误区,实际上,疫苗需配合定期的TCT、HPV检测等筛查,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假疫苗:健康与心理的双重杀手
从健康风险看,注射生理盐水冒充的疫苗危害极大。一是让接种者丧失免疫保护,实际感染HPV病毒的风险大幅增加;二是可能掩盖真实感染症状,延误筛查和治疗时机;三是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注射部位感染。在心理与社会层面,受害者既支付高额费用损失经济,又因“假接种”产生的错误安全感放松防护,形成“健康认知错觉”。目前已核实36名受害人,但因隐私顾虑或证据不足,可能还有更多受害者维权困难。
全方位防护:远离假疫苗陷阱
识别正规接种渠道很重要,要通过国家卫健委认证的正规医疗机构接种,并留存疫苗电子追溯码。在经济成本控制上,四价、九价疫苗和二价疫苗保护范围有差异,适龄女性可优先选择二价疫苗,部分城市已将其纳入适龄女童免费接种政策。若遭遇假疫苗,依据《疫苗管理法》第80条,非法接种属生产、销售假药罪,受害者要保留转账记录、注射凭证等证据配合警方调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支持退赔诉求。优化疫苗供需,短期可通过官方预约平台打击黄牛,长期要扩大国产HPV疫苗产能,像万泰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已有研发进展。 这两起假疫苗案件为公共卫生体系敲响警钟,疫苗安全是生命健康底线。大家要通过国家免疫规划平台查询接种信息,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适龄女性应主动接种,而非盲目追求高价疫苗。让我们以科学态度参与疾病预防,共同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消除宫颈癌”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