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六成妈妈因哺乳不便减少外出”的话题备受关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9年报告显示,60.2%母亲曾因公共场所哺乳不便减少外出,问题至今未根本解决。2025年数据表明重庆母婴室配置缺口大,上海虽有改善举措,但仍有超九成受访者希望优化。奥运冠军罗微的乘机哺乳经历,更是众多哺乳期妈妈困境的缩影。
公共场所哺乳困境,究竟难在哪?
母婴室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设施缺口大、分布不均的问题。2025年数据显示,重庆平均每704个婴幼儿才拥有一间母婴室,2023年上海调研也显示商场、交通枢纽母婴室达标率不足40%,社区、医院等场景覆盖率更低。而且多数母婴室功能缺陷明显,仅能基本遮蔽,缺乏哺乳椅、温水供应、尿布台等,部分还与卫生间共用,有卫生隐患。政策执行与监管也存在盲区,国家虽出台《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但缺乏强制约束指标,地方落实力度不一。上海2023年联合14部门细化标准,其他地区多依赖企业自主建设。同时,评估机制滞后,母婴室星级评定未普及,公众反馈渠道不畅,导致设施维护差。传统观念也影响着母婴室的使用和建设,“哺乳隐私”与公共场所开放性矛盾,部分管理者将其视为“可选配置”,妈妈们也因羞耻感或怕麻烦放弃使用,加剧设施闲置。
哺乳障碍,对母婴健康危害有多大?
哺乳障碍给母亲健康带来诸多风险。长期外出受限易导致社交隔离,增加产后抑郁风险,蒋泓教授指出,哺乳期女性因接触外界不足,易焦虑、情绪压抑。在非私密环境哺乳,还可能引发泌乳障碍,依赖吸奶器易导致乳腺堵塞,增加乳腺炎发病率。对婴幼儿健康而言,非洁净环境喂养会增加感染风险,母乳喂养中断还会影响婴儿获得抗体,增加过敏、免疫力低下风险。从家庭和社会层面看,母亲可能因哺乳问题减少工作和社交,影响职业发展和家庭经济,母乳喂养率下降还会增加配方奶粉依赖,推高公共卫生成本。
如何破局,为母婴打造友好环境?
要解决问题,政策需强化、标准要升级。可推广上海模式,将母婴室星级评定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考核,强制新建公共场所预留母婴设施空间,明确配置清单。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通过“随申办”等平台更新母婴室状态,设立评价与投诉通道,对维护不力场所整改或处罚。设施方面要优化,母婴室应标准化配置,配备防菌尿布台、温奶器、紧急呼叫按钮等,避免与卫生间混用,引入智能导航系统。推广便携哺乳包,鼓励商家提供临时私密空间。社会倡导与认知革新也很重要,媒体应通过公益广告普及“哺乳是基本权利”观念,社区建立哺乳互助社群,雇主提供弹性工作制,社区增设日间照料中心,还可将母婴友好环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课程。 哺乳期母亲出行哺乳难题需各方合力解决,通过政策、设施、观念革新,打造友好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