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建议沿海居民台风后别碰海滩海鲜,做好科学防护!

作者:张熙
2025-07-27 10:25:01阅读时长3分钟1135字
建议沿海居民台风后别碰海滩海鲜,做好科学防护!
感染科创伤弧菌感染台风海鲜创伤弧菌感染食品安全健康风险科学防护免疫力低下疾控中心预防措施烹饪方法急救指南皮肤感染肠道感染死亡率

内容摘要

台风后海滩上的海鲜可能携带创伤弧菌,食用或接触存在健康风险。了解感染途径、症状及科学防护措施,避免高风险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近期,台风“韦帕”过境深圳鲘门街道后,海滩上出现大量被冲上岸的生蚝、贝类等海鲜,这一景象吸引众多居民连夜前去捡拾。然而,疾控专家紧急发出警示,这些看似免费的海鲜可能携带致命的创伤弧菌,食用或接触它们存在很高的健康风险。这一事件引发了大家对台风后海鲜安全性的关注,下面就带大家深入了解其中的健康隐患和应对方法。

创伤弧菌:台风后的隐形杀手

创伤弧菌是温暖海域中常见的致病菌,台风过后,由于海水受到扰动,加上高温环境,其数量会急剧增加,常常附着在贝类的外壳或鳃部。这种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未煮熟的海鲜进入人体,一旦引发败血症,致死率超过50%。台风会让海水变得浑浊,污染物质扩散,海鲜因缺氧提前上岸,这加速了细菌的繁殖。而且居民在捡拾海鲜时,很容易被划伤,从而接触到污染源,形成双重风险。据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台风季创伤弧菌的检出率比平时高出3 - 5倍,沿海地区的感染病例也显著上升。

感染途径与双重危险

创伤弧菌有两种感染途径,都十分危险。皮肤接触型感染,哪怕只是脚底破皮、手指划痕这样微小的伤口,接触到被污染的海水或海鲜外壳,细菌就可能在24小时内让伤口出现红肿、溃烂,迅速发展成坏死性筋膜炎,严重时需要截肢甚至会危及生命。食源性感染则是因为误食了未煮熟的贝类,比如生蚝,细菌会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导致高烧、腹泻、多器官衰竭。像糖尿病患者、肝病患者这类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病情恶化速度更快。2023年广东有一名渔民,在处理生蚝后手部感染,72小时内就因败血症死亡,这充分说明了这种风险的紧迫性。

感染症状与致命风险

皮肤感染型创伤弧菌,初期接触部位会红肿、剧痛,24小时内会出现水疱、皮肤变黑,还会伴随高烧(>39℃)。如果不及时治疗,48小时内可能因脓毒症或多器官衰竭死亡。肠道感染型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 - 12小时,典型症状有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严重的会出现黄疸、意识模糊。实验室检测会发现,感染后血液白细胞计数会异常升高。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的死亡率高达70%,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格外警惕。

科学应对:从预防到急救的完整指南

为了避免感染创伤弧菌,我们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不要去捡拾台风后海滩上的海鲜,即使它们看起来很新鲜,海滩可能残留化工污染物或死亡海鲜。其次,烹饪贝类时要彻底煮熟,煮沸10分钟以上,确保中心温度达到85℃以上,避免吃刺身、生腌等有风险的食物。最后,在捡拾或处理海鲜时,要穿戴橡胶手套、防水鞋,避免皮肤直接接触。 如果皮肤接触到了污染源,要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密切观察红肿是否扩散。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如高烧、伤口异常等,要立即就医,并说明接触史,要求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感染后要在2小时内启动治疗,因为黄金抢救期非常短。 此次事件给大家提了个醒,台风后的“海鲜盛宴”可能是健康陷阱。不过,只要我们做好科学防护,及时就医,就能降低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建议沿海居民关注气象预警,台风后别碰海滩残留物,把食品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硫脲超标卫生巾,到底藏着啥健康危机?
传统30%失败率,新技术降至10%!颈椎损伤救治大突破
休门氏病如何防治?一文为你揭秘!
想远离胃癌?减少街边小吃、记录盐摄入量!
想远离运动性肝损伤?这四点建议一定要看!
暴雨季蹚水感染风险提升8倍!丹毒防护攻略请收好
快用‘三步自查法’,保障电蚊香液使用安全!
低价医美致十级伤残,非法医美究竟有多可怕?
家庭衣物混洗真的安全吗?快给孩子构建防护体系!
建议家长:孩子肛门异常别自行处理,快学正确应对法!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