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眼科飞行医院”计划将于年底在新疆塔县首飞。该计划由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多机构推出,依托C909国产客机改造的空中诊疗平台,结合5G智能巡诊车等配套技术,形成“空地一体化”医疗网络,旨在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眼病患者医疗资源匮乏问题。
高原偏远地区眼科医疗资源匮乏有多严重?
我国眼科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70%集中在城市,而超2亿眼病患者居住在中西部农村,其中高原地区因环境因素,眼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像塔县等偏远地区每百万人眼科医生不足5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设备,导致眼病筛查率不足30%,患者确诊平均延误2 - 3年。高原白内障患者失明率比平原高2 - 3倍,在干眼症病例中,因误用抗生素治疗导致角膜损伤的比例高达40%。2024年西藏某县统计显示,78%因眼病致残的适龄劳动力是因缺乏早期干预丧失劳动能力。眼疾导致的失明还会增加家庭负担,加剧偏远地区系统性贫困。
“眼科飞行医院”如何实现诊疗服务?
“眼科飞行医院”将C909客机改装为移动眼科医院,配备手术舱、检查舱、远程会诊舱,可容纳10名医护及10名患者。5G智能巡诊车负责前期筛查,通过ChatZOC眼科大模型初步诊断,筛选重症患者;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白内障等标准化操作,误差率低于0.1毫米。其服务流程为地面巡诊车筛查,飞行医院转运患者至手术舱,中山眼科中心专家远程指导,术后随访通过卫星传输数据。单次飞行可完成20例白内障手术,较传统方式缩短70%的诊疗周期,首次实现“筛查 - 转运 - 手术 - 康复”全流程闭环。
实施“眼科飞行医院”计划有哪些挑战?
技术上,高海拔地区气压变化影响精密仪器校准,需开发抗缺氧、抗电磁干扰的医疗设备版本;5G信号覆盖不足区域需部署卫星通信模块确保远程会诊不中断。运营方面,单架次飞行成本约30万元,需政府补贴、公益合作分摊费用;基层医护人员需掌握飞行医疗设备操作,计划开展6个月“空中医疗专科培训”。可持续性保障上,需申请纳入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获医保跨区域结算权限,联合公益组织设立“高原眼健康基金”为贫困患者提供手术补贴。
公众能为预防眼病做些什么?
高原居民日常要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减少强光暴露,冬季用加湿器缓解干眼症状;每年至少通过5G巡诊车进行一次眼底筛查,关注视力模糊等早期信号。要在村卫生室建立眼健康档案,记录家族眼病史等信息;突发视物变形等症状,立即联系巡诊车启动“飞行急诊通道”。社区可开展“眼健康知识竞赛”,培训当地牧民成为“眼健康联络员”。 “中国眼科飞行医院”开启医疗资源下沉新阶段,公众应做好防护筛查,政策助力可实现“眼病不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