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版毒菌图鉴:新增3种高毒菌,致死案例占比升至28%!

国内资讯 / 健康新闻责任编辑:张熙2025-09-09 09:50: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33字
云南省发布新版毒菌图鉴,新增红托鹅膏、锥鳞鹅膏、亚球基鹅膏三种高毒菌种,致死案例占比升至28%。公众需提升识别能力,降低中毒风险。
云南毒菌毒蘑菇红托鹅膏锥鳞鹅膏亚球基鹅膏毒菌识别中毒风险致死率鹅膏毒素神经性毒素家庭烹饪科学防控三查制度三不原则黄金四步
云南新版毒菌图鉴:新增3种高毒菌,致死案例占比升至28%!

近期,云南省于2025年8月26日发布了新版《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不采摘、不收购、不加工、不食用2025版》图鉴。该图鉴新增红托鹅膏、锥鳞鹅膏、亚球基鹅膏三种高毒菌种,同时删除条件可食用菌兰茂牛肝菌,通过免费发放纸质版和传播电子版,助力公众提升毒菌识别能力,降低中毒风险。

新增3种高毒菌,识别与风险要知道!

  • 红托鹅膏:菌盖呈灰褐色,菌柄基部膨大呈球状。它含有鹅膏毒素,误食后潜伏期6 - 12小时,会引发肝肾衰竭,致死率超30%。近三年云南因该菌中毒案例增长50%,2024年大理州曾有家庭误食致2人死亡。
  • 锥鳞鹅膏:菌盖黄褐色,菌柄密布倒刺状鳞片。其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会引发剧烈呕吐、意识模糊,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不可逆神经损伤。2023年曲靖市某农贸市场曾因该菌流入导致群体中毒。
  • 亚球基鹅膏:菌柄基部膨大呈球形,菌盖呈灰绿色。毒素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儿童中毒后死亡风险较成人高2倍。它与常见食用菌“青冈菌”外观相似,易被误判。据云南省疾控中心数据,2020 - 2024年毒菌中毒致死案例中,新增三种菌种占比从12%升至28%。

兰茂牛肝菌被删,背后原因是啥?

兰茂牛肝菌经高温烹饪可分解毒素,但需满足“炒制温度≥200℃且时长>15分钟”。实验显示,家庭普通炒制仅能灭活60%毒素,剩余毒素仍可引发胃肠道反应。2023年昆明某餐馆因未充分烹饪该菌,导致23人集体中毒,其中3人出现横纹肌溶解症。专家指出,不能仅凭“见手青”俗称判断安全性,需结合菌褶颜色(新鲜时呈浅黄)、菌柄基部特征综合鉴别。此次图鉴删除它并非否定可食用性,而是强调家庭烹饪风险高,建议通过正规途径买处理过的熟品。

毒菌中毒机制与误区,你了解吗?

鹅膏毒素通过抑制RNA聚合酶导致细胞凋亡,72小时内引发肝细胞坏死;神经性毒素直接破坏神经递质合成,导致肌肉麻痹。中毒症状从轻微腹痛会逐渐发展到多器官衰竭,早期症状易被误认成普通肠胃炎,而中毒后6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期。此外,“银器变黑可检测毒菌”“大蒜煮菌可解毒”等民间偏方不可信,实验室检测需依赖高效液相色谱法,民间方法准确率不足15%。

科学防控毒菌中毒,这些方法要掌握!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图鉴发布方,在野生菌交易市场设立“三查制度”(查品种、查来源、查加工资质),对商户开展毒菌识别培训。家庭防护要遵循“三不原则”(不采摘未见过的菌类、不混合加工不同菌种、不食用隔夜菌汤),还可使用专业工具辅助鉴别菌类。中毒后要做好“黄金四步”:立即催吐→保留剩余菌样送检→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紧急送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新版图鉴为毒菌防控助力,但公众还需长期提升认知。建议将图鉴纳入社区教育,餐饮企业建立溯源制度,大家面对野生菌要保持科学与敬畏。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预防毒蘑菇中毒,记住“三不原则”和“零接触”!预防毒蘑菇中毒,记住“三不原则”和“零接触”!
  • 云南男子误食毒蘑菇送医!快遵循原则防控中毒!云南男子误食毒蘑菇送医!快遵循原则防控中毒!
  • 日常饮食和日用品的安全隐患,防范方法赶紧学起来!日常饮食和日用品的安全隐患,防范方法赶紧学起来!
  • 湖南一家六口误食毒菌悲剧敲响警钟,别再大意!湖南一家六口误食毒菌悲剧敲响警钟,别再大意!
  • 腋臭到底咋来的?又该怎么解决?一文给你讲清!腋臭到底咋来的?又该怎么解决?一文给你讲清!
  • 湖南一家误食毒蘑菇中毒,如何预防此类悲剧?湖南一家误食毒蘑菇中毒,如何预防此类悲剧?
  • 科学食用菌子火锅,遵循三步骤实现安全享用!科学食用菌子火锅,遵循三步骤实现安全享用!
  • 误食超致死量5倍‘致命鹅膏’,死亡率超90%!误食超致死量5倍‘致命鹅膏’,死亡率超90%!
  • 拒绝野生蘑菇!一起行动构建食品安全健康防线!拒绝野生蘑菇!一起行动构建食品安全健康防线!
  • 四招教你远离肉毒中毒,赶紧学起来!四招教你远离肉毒中毒,赶紧学起来!
  • 兰茂牛肝菌‘转正’,新增剧毒鹅膏菌,有啥风险?兰茂牛肝菌‘转正’,新增剧毒鹅膏菌,有啥风险?
  • 普通人跑马拉松赛前赛后这些事必须知道普通人跑马拉松赛前赛后这些事必须知道
  • 基因和营养究竟谁对身高影响更大基因和营养究竟谁对身高影响更大
  • 30岁却有60岁的骨头,年轻人警惕骨质疏松30岁却有60岁的骨头,年轻人警惕骨质疏松
  • 向佐摸鼻梁动作被模仿,医生提醒有健康风险向佐摸鼻梁动作被模仿,医生提醒有健康风险
  • 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股骨头坏死,男子案例警示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股骨头坏死,男子案例警示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