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中国商飞在郑州向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交付首架国产C909医疗机,标志着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迈入新阶段。该机型商载大、航程远,舱内可灵活改装,中国飞龙通航计划将其用于紧急救援等领域,还联合成立C9生命之翼航空医疗联盟,整合资源推动救援模式创新。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短板多,挑战大?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存在明显短板。覆盖范围有限,国内约100架医疗救援直升机,80%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及偏远山区急救响应时间超4小时,远超国际黄金救援1小时标准。转运效率不足,传统陆路转运受地形、交通限制,高原地区重症患者转运死亡率高达30%,而航空转运能将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技术与标准化缺失,现有医疗机多依赖进口,改装适配性差,缺乏统一操作规范与跨区域协同机制。2023年青海玉树地震,部分重伤员陆路转运超8小时,救治成功率下降15%;2024年云南怒江州因转运困难,新生儿窒息死亡率较平原地区高40%。国家卫健委统计显示,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任务完成率不足30%,年均需求缺口达12万次。
C909医疗机,凭啥能成为救援利器?
C909医疗机技术参数优势明显。载重与航程方面,10吨商载可搭载2名医疗人员、1台ECMO设备和3名重症患者,3700公里航程覆盖我国90%疆域,运力是传统医疗直升机的3倍。高原性能上,通过发动机增压技术,能在海拔4500米机场满载起降,填补青藏高原救援空白。模块化设计让舱内可快速切换ICU、转运、医疗队运输等模式,适配多种复杂场景。在场景应用上,它能为新疆、西藏等地输送急救药品和设备;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航空转运至上海华山医院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4小时,提升溶栓治疗成功率;还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航空医疗走廊,实现重症转运闭环。
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怎样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可持续发展,可从三方面着手。基础设施建设上,依托C909航程优势,在全国设6大区域航空医疗中心,辐射半径1000公里,确保2小时内覆盖80%县域;改造通用机场为专用停机坪,增设装卸通道,缩短地面准备时间至15分钟内。标准化与协作机制方面,联合卫健委、民航局出台《航空医疗转运技术标准》;C9联盟整合三甲医院、航空保险、科研机构,建立全链条响应系统。公众认知与政策支持上,将航空医疗呼叫流程纳入全民应急教育,目标5年内公众知晓率达70%;建议将航空医疗纳入医保报销,对特定地区执行任务给予燃油补贴。
C909医疗机助力我国航空医疗救援转型,多维度发力可构建高效救援体系,支撑健康中国战略。